01
楔子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新聞,很振奮人心。說上海規劃資源局發布《美麗中城營造 | 上海中城地帶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征集啟動》,而這個“中城地帶”的圈,我有些似曾相識。(如上圖)
因為前幾年有個“金色中環發展帶”的規劃,似乎和這個“中城地帶”很相似。(如上圖)
那么它們之間到底有啥關系呢?對我們普通人又會有哪些影響呢?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02
金色中環
我先將兩者的內容分別介紹一下,然后再將兩者的異同做一些分析。大家先來看“金色中環發展帶”吧。
在全長70公里的上海中環線中,中環浦東段長28.7公里,約占中環全線41%。
“金色中環”發展帶
是浦東新區“十四五”時期優化城市發展空間格局,提高城鄉建設品質的重要舉措,也是上海市“十四五”時期實現“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空間新格局,構建“中環經濟發展帶”的重要載體。
總體目標
重點圍繞浦東中環,建設“金色中環發展帶”,依托產業、生態和空間優勢,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功能,完善配套服務、交通條件和人居環境, 打造產城融合示范區、科技創新標桿區、新基建和新理念的實踐區。
研究范圍
金色中環規劃 重點研究范圍 約2 4 平方公里 , 主要 包括 3個市級 公共中心 ( 即 前灘中央活動區 、張江副中心、金橋副中心 ),及5個潛力地區(即張江集電港、御橋、新楊思、三林環外、滬東區域)。
研究范圍擴大至中環浦東段兩側約3-4公里區域,約108平方公里,涉及三林、東明路、滬東新村金楊新村和浦興路街道,及北蔡、康橋、張江、金橋鎮。
規劃成果
截至2024年,“金色中環發展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其推動浦東GDP從1.3萬億增至1.8萬億。
前灘、張江、金橋等重要節點均已成熟。隨著區域內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產業和人口的集聚效應,金色中環將成為上海新的城市發展骨架,推動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03
中城地帶
再來說說“中城地帶”這個概念,其實目前還不是規劃,只是一個城市設計的方案征集。
那么,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是什么關系呢?
一、從法定地位和法律效力?來看,
城市規劃中的控制性詳細規劃(控規)是法定規劃,具有強制約束力,而城市設計屬于非法定規劃,多為指導性內容???匾巶戎囟S用地指標控制(如容積率、建筑密度等),而城市設計強調三維空間形態塑造?。
二、兩者互為補充和相互驗證?
城市設計是對控規成果的檢驗,可以通過城市設計手段、方法、思維來改進傳統的規劃編制方法。城市設計的成果內容可以轉化為控規的地塊開發控制要點,使其具有約束效力?。城市設計通過對空間方案的驗證,幫助控規指標的合理性和實施性得到優化?。
三、從實施路徑和靈活性?來看
在城市規劃中,控規提供建設強度和功能布局框架,而城市設計通過空間形態引導條款優化控規。重點區域會通過城市設計優化控規,將城市設計成果轉化為控規中的空間形態引導條款?。城市設計在面對多元利益主體和市場需求時更為靈活,能夠更好地應對復雜情況?。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中城地帶”的概念,實施落地的可能性非常大。再加上浦東已經實施過“金色中環”發展帶,所以 “中城地帶”被坊間稱為“ 金色中環2.0”版。
01.征集目標
圍繞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目標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要求,促進主城區核心功能提升集聚強化與市域新城帶和大都市圈的空間一體與輻射帶動,集中推進中城地帶的整體更新區域發展和示范引領,積極營造具有典型時代特點、上海特色、中城特征的超大城市整體天際線、開放韻律邊際線、近悅遠來風景線,全力推動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02.設計重點
聚焦“上海2035”總體規劃確立的發展目標,整體謀劃、統籌資源,聯動功能板塊,優化中環軌道交通選線,為城市提供區位優越、集中成片的戰略發展新空間。
突出品牌塑造
立足上海戰略定位與中城區位特質,挖掘歷史積淀、依托資源稟賦,通過高水平城市設計提振區域發展,塑造中城品牌,創造城市發展新動能。
突出空間賦能
充分利用區域藍綠資源基礎、交通資源優勢和人口富集特點,通過功能謀劃、空間優化、活動策劃,促進區域生產、生態、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實現城市空間高效益。
03.設計范圍
聚焦規劃環形軌道交通線及其沿線重點板塊,涉及浦東新區、寶山區、嘉定區、普陀區、長寧區、徐匯區、閔行區7個區。
以雙江路、滬嘉高速、老滬閔路和華夏高架路為邊界,將設計范圍分為北、西、南、東四個分段。
北段特色
為江海門戶、棕地再生,銜接“大吳淞”聚焦產業空間轉型,以蕰藻浜為主脈,串聯三岔港、吳淞創新城、大場機場、南大桃浦等重要板塊;
西段特色
為樞紐門戶、智啟飛虹,銜接“大虹橋”塑造城市門戶,連接虹橋東片區、漕河涇開發區和莘莊副中心;
南段特色
為創新策源、綺夢綠洲,以張江科學城為主題,串聯徐匯三林濱江、北蔡楔形綠地、張江副中心和川沙副中心;
東段特色
為樂居望海、港口轉型,以浦東運河為骨架,串聯外高橋港區、高橋、曹路、唐鎮等產業和生活片區。
“中城地帶”城市設計方案征集計劃2025年5月中旬啟動應征設計,第二季度推進概念方案,第三季度推進區段方案深化。
而什么時候變成“規劃”,什么時候具體實施讓我們拭目以待。
04
軌交26號線
上海軌交26號線, 作為繼4號線后的上海第二條軌交環線,一直被廣泛討論。不同時期,網絡上也出現了多個不同的版本。
最早的版本
26號線串聯起的重點地區有:漕河涇開發區、臨空園區、桃浦開發區、市北高新區、楊浦濱江、滬東金灘、金橋副中心、張江副中心、孫橋、新楊思、徐匯濱江等。(如上圖)
再后來的版本
26號線出現了多個走向設想,并有逐步擴圈、沿途涉及更多環城板塊的意向。(如上圖)
最近的版本
地鐵26號線在西部、北部及東部三個方向進行了顯著的擴環調整。 在新規劃方案下,起始站點設于寶山區真金路站,它將沿外環周邊經過寶山、靜安、虹口、楊浦、浦東新區、徐匯、閔行、長寧、普陀及嘉定,并最終形成閉環。全線長度約95至100公里,或將躍居為中國最長的城市地鐵環線。(如上圖)
再結合“中城地帶”的這次城市設計競賽來看,兩者的關系是越來越緊密, “中城地帶”規劃落地的可能性又大大增加了。
05
異同點
雖然”中城地帶“還在城市設計階段,但是它必將和”金色中環“一樣,成為上海城市發展中重要的戰略規劃。
而兩者之間,既有繼承性也有升級性,具體關系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01.時間線與規劃定位
金色中環:2020年啟動,是浦東新區主導的“半環”規劃,聚焦浦東中環沿線(約28.7公里),涵蓋前灘、張江、金橋等核心區域,目標是打造產業升級與城市功能融合的黃金走廊。截至2024年,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中城地帶:2025年提出的,覆蓋范圍更廣,橫跨浦西和浦東的中外環間及延伸區域(總長約100公里),涉及7個行政區,目標是串聯市區與五大新城,形成產城融合的“經濟動脈”。所以被稱為“金色中環PLUS”或“金色中環2.0”。
02. 規劃理念的延續與創新
延續性:兩者均強調產城融合,通過軌道交通(如中環線、規劃中的26號線)串聯產業與居住區,推動區域價值提升。
創新性:中城地帶更注重全域整合與存量更新,從“點狀開發”轉向“帶狀聯動”,破解外環內外發展斷層問題。例如,通過26號線(規劃中的百公里環線)連接孤立的五大新城,形成“金色花環”結構。
03. 軌道交通的協同作用
金色中環:依托中環高架及既有軌交(如4號線),但未形成完整環線。
中城地帶:以26號線為核心,規劃一條覆蓋中外環至郊環的超大環線(約100公里),連接吳淞、虹橋、張江、唐鎮等板塊,成為“新環”骨架。該線路將優化原有中環交通布局,強化區域聯動。
06
結束語
有人說“中城地帶”概念的提出是為了保房價,我想如果按照這個規劃實施,保住房價可能是最容易實現的一個目標。
當軌交第二條環線建成之時,市民的出行將變得更加便捷,產城融合也將更緊密,上海的經濟也將更上一個臺階,人民的幸福指數也會進一步提高。
雖然“中城地帶”還處在城市設計方案征集的階段,但是它作為“金色中環”規劃的升級版已經深入人心了,愿規劃能早日落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