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日頭剛冒頭,李老漢蹲在麥壟里搓了搓麥穗,麥粒鼓不鼓全看這灌漿。山東地頭的積水還沒退凈,邯鄲的糧庫卻亮起了收糧燈,南北麥價像蹺蹺板。“前三天還1.
28元,今兒咋就跌了2分?”村口代銷點圍滿了攥著賣糧單的漢子。春澇把北方麥田泡出了“花臉”,山東濰坊的二等麥沾了潮氣,面粉廠壓價壓得狠。
河南駐馬店的日頭足,麥穗曬得金黃,飼料廠的貨車直接開進村,價格反比上月漲了1分。
市場像個調(diào)皮孩子,面粉廠說庫存夠要“歇一歇”,飼料廠卻瞅著玉米價漲,搶起了小麥當替代。國家定的1.18元托底價還沒動,可老百姓心里直打鼓:咱這濕麥曬干了,能趕上糧庫的門檻不?
安徽宿州的貿(mào)易商揣著計算器觀望,江蘇徐州的一等麥卻被搶空,好糧孬糧價差拉到3分錢。“濕麥別等霉!
”村支書大喇叭吼得響,可老張頭還盯著天氣預(yù)報,盼著曬麥場能多幾個晴天。政策這只手托著底,進口小麥量又少,按說該穩(wěn)當,可市場偏偏鬧起了“小脾氣”。
河北糧庫收糧要水分≤13%,曬麥的柴火錢都得算進成本,老李蹲在灶臺前吧嗒旱煙:賣還是不賣?
河南有的縣突然說有補貼,可到底咋補、補多少?村委會門口的公告欄前,天天圍滿人。都說麥價像六月的天,可這五月就開始變。
面粉廠趕上淡季要壓價,飼料廠卻盯著養(yǎng)殖行情要囤貨。最揪心的是收割期的天氣,要是趕上連陰雨,地里的麥子可就成了“燙手山芋”,砸手里就得掉價。
我個人覺著,咱農(nóng)民賣糧就得學精點:好糧別怕等,孬糧別硬扛,多跑幾家問問價,總不吃虧。去年鄰村老王囤到七月,趕上優(yōu)質(zhì)麥漲價多賺了千把塊,可前年張大伯捂到發(fā)霉,最后賠了運費錢。
市場這潭水太深,咱不懂啥供需曲線,就知道手里的麥子曬干篩凈,總能遇上識貨的主兒。留個心眼比啥都強,政府的托市政策還沒啟動,可咱自己得先把麥子的“賣相”整利索了。
到了這會兒,有人急著換現(xiàn)錢,有人賭著等漲價,可麥子這東西,越放越怕潮,越等越心慌。
都說“谷賤傷農(nóng)”,可今年這行情偏偏擰著來:澇了的地賣不上價,曬好的糧卻成了香餑餑。末了說句實在話:賣糧別跟風,看準自家麥子的“成色”,該出手時就出手,比啥都強。
您瞅著村里誰賣了好價錢?又是咋瞅準時機的?
這門道啊,還得咱農(nóng)民自己慢慢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