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電力危機在歐洲多國悄然上演,伊比利亞半島瞬間變成了一座“黑暗之島”。
4月28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全境以及法國南部部分地區突發大規模斷電,仿佛有人突然按下了“暫停鍵”一般,整個社會陷入一片混亂。
英國《每日郵報》戲稱,由于通訊信號全面中斷,沒人知道發生了什么,感覺仿佛回到了內戰時期,人們只能點著蠟燭等待收音機的訊息。
這場歐洲近20年來最嚴重的斷電事故,不僅反映了歐洲能源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更暴露了歐盟能源轉型道路上的潛在隱患。
斷電驚魂,社會動蕩。
電力作為現代社會的“能量血脈”,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重構了人類文明形態,改變了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
此次大規模停電事件更進一步印證了“電力穩則社會穩,電力亂則文明斷”的邏輯。
公共交通全面癱瘓。
大規模停電直接導致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法國局部地區的公共交通系統陷入史無前例的停滯狀態,全國交通信號燈失效引發道路擁堵,直接影響超過5000萬人的日常出行。
因電網突然崩潰,西班牙國家鐵路公司被迫暫停全國所有列車服務,包括高速AVE列車、通勤列車等在內的110余架次列車在運行中突然停運,近4萬名乘客被困在軌道或車站內。
西班牙馬德里、巴塞羅那,葡萄牙里斯本、波爾圖等城市的地鐵系統全面癱瘓,站臺變為“黑暗迷宮”,上千名乘客滯留數小時后被迫步行疏散。
醫療系統部分停擺。
大規模停電對西班牙、葡萄牙的醫療系統帶來強大沖擊,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緊急醫療資源擠兌,醫療系統被迫停擺。
多家醫院緊急啟用備用發電機,但僅能維持重癥監護室、急診室及呼吸機等關鍵設備運行,普通病房陷入大面積斷電。
多家醫院被迫取消常規手術和非緊急診療,依賴家庭供氧設備的患者面臨嚴重生命威脅。部分地區的醫療資源倉庫設備出現故障,致使藥品調配效率下降。
通訊信號全面中斷。
大規模停電導致通信系統全面崩潰,現代社會仿佛一瞬間退回到“前數字時代”,進一步加劇了普通民眾的恐慌與無序。
西班牙、葡萄牙的手機信號基站因斷電大面積宕機下線,通訊服務被迫中斷,互聯網接入率下降近37%,部分地區甚至完全失聯。
大規模停電導致電子支付系統全面失效,銀行取款機門前排起了數百米的長隊,銀行現金庫存告急,引發大面積擠兌風險。
西班牙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城市的超市,出現大規模“搶購潮”,民眾紛紛涌入超市,搶購飲用水、罐頭食品等生活物資,部分華人超市貨架在不到30分鐘的時間內便被“洗劫一空”。
雖然西班牙、葡萄牙政府第一時間就向全國發出安全預警,派出上萬名警察守衛銀行、超市等重點場所,但多地還是發生了店鋪破門盜竊和入室搶劫等惡性案事件,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恐慌情緒。
斷電原因,眾說紛紜。
這場規模空前的停電事件引發了全球對能源安全與電網韌性的普遍關注。各界都在追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大面積、長時間的停電。
對于停電原因,目前尚沒有官方定論。
經過初步調查,西班牙電網運營商認為,停電是由于電網短時間內發生“強烈振蕩”。兩次間隔僅1.5秒的連續電力波動使國家電網不堪重負,導致電力系統與歐洲大陸主干電網斷開連接。
葡萄牙電網運營商補充稱,可能是西班牙境內極端氣溫的快速變化,導致了超高壓電網的振蕩解列。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特蕾莎·里貝拉也在第一時間公開發聲,稱此次大停電是近年來歐洲記錄到的最嚴重事件之一,歐盟正在謹慎地開展工作,目前尚無任何證據能夠表明此次事件與外部網絡攻擊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停電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發電短缺”,而是電網調度和電力傳輸層面產生的問題。
換言之,不是沒有電,而是電力送不出去、送不穩定,導致電力傳輸系統被迫自動斷連、全面自保。
這是一種典型的系統性脆弱反應:一旦某一核心環節出現短時波動,整個國家的電力系統便無法承壓,從而引發鏈式失控。
激進能源轉型,隱患重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停電發生的時點,是在西班牙電網首次實現全天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運行的十余天后。
因此,有分析將此次停電歸咎于西班牙在綠色能源轉型中的“激進脫碳”政策。
過度依賴綠色能源。
作為歐盟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最激進的國家之一,西班牙為達成碳中和目標,過早過快關停煤電,快速退役核電,導致其電力系統高度依賴可再生能源。
截至2024年底,西班牙綠色能源發電占比超過50%,2025年占比進一步上升,達到了驚人的67%。
綠色能源具有波動性強、調度困難、需求側不穩定等特點,存在“看天吃飯”現象,因此在高溫、極寒、無風、無光等極端條件下,會給電力運輸系統帶來隱患。
停電當日,西班牙電力系統風電出力從8GW驟降至1.2GW,光伏發電效率因高溫下降10%,電力缺口達到6.4GW,進一步放大了電力運輸系統的崩潰效應。
基礎設施翻新滯后。
近年來,歐盟大力推行“綠色能源轉型”,鼓勵風能、太陽能發展,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結構中占比迅速提高。但電網穩定性、儲能技術等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為此次事故埋下了伏筆。
西班牙70%的高壓輸電線路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設計初衷是服務傳統火電與核電,存在普遍的電網超載與設備老化現象,金屬疲勞和腐蝕問題突出。
部分關鍵線路運行時間甚至超過了40年,遠超歐盟規定的“30年安全運行閾值”。
此外,西班牙電網采用獨自運行的方式,長期脫離歐洲其他國家電網,跨區域電力調度能力嚴重不足,停電期間難以短時間引入他國電力資源,導致電力恢復遙遙無期。
能源互保推行不力。
近年來,歐盟持續推動“能源互聯互保”機制,目標是在2030年前實現跨境調節容量翻倍,通過電力跨國調度來應對緊急情況,平衡綠色能源發電帶來的風險波動。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歐洲互聯互通的電網系統,在為成員國提供了風險共擔框架的同時,也大大加劇了電力故障風險。
由于歐洲基礎設施老化、新能源適配不足、協調機制低效、傳輸效率低下,互聯電網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局部問題經常會通過輸電線路跨境傳導,在其他地區引發新的故障。
此外,歐洲各國仍然保有高度的電網主權與調度限制,真正的能源共享僅限于平穩時期,當各國面臨緊急情況自顧不暇時,所謂的“能源互保”協議很難實現。
伊比利亞半島的電力困境,折射出了激進能源轉型政策的潛在隱患:如果為了追求快速減排,大規模關停傳統電力來源,忽視電力基礎設施更新,那么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整個社會都可能陷入停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