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5月5日電 題:地鐵供電“診療師”深夜“守護”日記
新華社記者王松
隨著最后一趟地鐵列車回場“休息”,熱鬧的城市歸于寧靜。在哈爾濱地鐵2號線隧道內,頭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的供電維保檢修工盧旺手持紅外測溫儀,在幽深的隧道中逐段掃描接觸網的絕緣部件。他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但目光始終專注,“每一處溫度異常都可能引發故障,我們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在哈爾濱地鐵2號線長度為28.7公里的行車隧道中,中國鐵建電氣化局100余名供電維保檢修工在縱橫交錯的軌道網絡下,用專業與汗水編織出一張隱形的安全網,守護著乘客的出行安全。
供電系統如同地鐵系統的“心臟與血管”,主要由接觸網、變電所、電力監控系統構成,各項設備的任何細微故障都可能導致列車停運甚至發生安全事故。地鐵供電維保班組的工作是從末班列車停運后,每日零時至4時完成全線供電設備的“體檢”。這項工作涉及高壓、高處及粉塵作業,有一定的危險性,工人要“膽大心細”。他們日常檢修幾乎都在3米多高的設備上進行,要摸排每個點位、每顆螺栓是否處于正常狀態。
工人們需要攜帶激光測量儀等精密設備,在隧道中徒步完成數公里線路的排查。接觸網螺栓力矩與絕緣子表面灰塵厚度都有嚴格數值要求,檢修班長遲海龍的工作日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這些技術參數。
隨著地鐵線網不斷延伸,傳統人工巡檢已無法滿足需求。在哈爾濱地鐵2號線中央監控室內,電力監控系統實時顯示著全網25個供電節點的運行數據。班組技術員何孬緊盯屏幕,“系統能及時報告供電設備的電壓、電流等數據,去年我們通過大數據分析避免了多起潛在故障。”
據了解,為保障“五一”假期的交通運力,中國鐵建電氣化局通過隱患排查治理、設備體檢、應急演練等防控體系,對哈爾濱地鐵2號線全線供電系統開展深度排查。同時運用紅外成像、智能監測等手段實現重點設備隱患預警,以“零故障”標準為乘客出行提供可靠的供電保障。
42歲的檢修工何海飛檢修里程已超過2000公里。“大家每年都會執行幾十次大型任務,看到乘客平安往返,一切辛苦都值得。”從機械式繼電器到智能可視化接地裝置,從人工抄表到AI預警,地鐵供電維保技術不斷升級,不變的是工人們“毫米級”的嚴謹。
深夜里,這些地鐵供電“診療師”們在地底忙碌、穿梭。“我們的工作就是讓故障消失在發生之前。”班組安全質量管理員李小輝緊盯調度大屏說道。
隨著窗外的首班地鐵列車緩緩駛出車庫,城市交通動脈在這些“夜行者”的守護中逐漸蘇醒。(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