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5月5日電 題:科技小院:碩士讀三年,兩年在種田
新華社記者彭奕凱
5月初,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遮鎮曼恩村,數百畝試驗田如棋盤般整齊。一群年輕人正卷著褲腿在泥濘的田埂上穿行,時而俯身查看稻苗長勢。在太陽底下,他們的衣服被汗水浸濕。在稻田旁的機耕路上,幾個皮膚黝黑的小伙子正在調試著大型無人機。不遠處,由傣家吊腳樓改造的實驗室內,手持葉綠素檢測儀的研究人員正在忙碌。這些身影,正是扎根在此的云南大學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師生。
2019年,云南大學農學院教師黃光福帶著兩名新生,輾轉抵達這個邊陲村落。最初,村民看著師生們“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身影,有人被感動,也有人不解:“說是來做科研的大學生,怎么天天光挖地?”“這么高的學歷窩在山坳里種田,到底圖啥?”隨著年復一年的試驗,沉甸甸的稻谷“解開”了村民的疑問。
這群“泥腿子”師生通過挖掘長雄野生稻的地下莖繁殖特性,培育出“云大25”“云大107”等具備不同特性的多年生稻品種。截至目前,云南大學多年生稻團隊研發的種植技術已在云南省多個州市成功推廣,并擴展至南亞、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的14個國家,該團隊也于2024年獲評“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與傳統水稻需要年年播種不同,多年生稻一次播種可連續收割3年至4年。從播種后的第二年起,農民就無需購種、育秧、犁田插秧,只需日常田間管理,就能實現“割韭菜式”收稻。
云南大學農學院院長胡鳳益解釋,這種模式在保證畝產量達到1000公斤的同時,最大程度減少了對土壤的擾動,有利于生態修復,實現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科技小院的科研目標不僅是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在田間地頭真正落地。”黃光福說,團隊通過科技小院模式,將科研方向與農戶需求緊密結合,當地農民也從最初的好奇觀望到主動參與。
曼恩村村民巖膽算了一筆經濟賬:自從用上云南大學提供的稻種,田里再不用年年買種育秧、犁地插秧,光種子錢和人工費每年每畝地就能省下500元左右。更讓他高興的是,現在種地省心更省時,農忙時節也可以騰出時間賣燒烤,閑時還能進城打零工,家里年收入實實在在增長不少。
來自天津的學生牛晨翔皮膚曬得黝黑發亮,他調侃自己完成了“都市青年到莊稼把式”的蝶變,成為既能操作現代化農機、又能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多面手。
學生們在科技小院讀碩士研究生的3年求學生涯中,除一年時間在學校完成理論課程學習和論文撰寫外,剩下的兩年里,大部分時間扎根在農村一線,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甚至節假日也不例外。
兩年間,他們不僅要掌握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前沿技術,還要學會操作插秧機、無人機等農機設備。他們白天在田間采集土壤樣本、監測葉綠素含量等數據指標,晚上分析數據、總結進展、撰寫論文,與此同時還需要承擔當地農民的技術培訓。
科技小院的學生畢業后,有的留在當地加入農技推廣隊伍,有的選擇繼續攻讀博士,深化碩士階段的研究成果。這些年,看著田里的水稻熟了一茬又一茬,科技小院的學生們也漸漸褪去青澀。黃光福感慨道:“我們不僅是來改變鄉村的,鄉村也重塑了我們。未來,我們將帶著這份土地賦予的力量,去守護生生不息的希望。”
暮色降臨,科技小院實驗室儀器上的指示燈與遠處的農家燈火遙相呼應,師生們還將繼續寫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新篇章。(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