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佛誕日,借機聊聊我為什么愿意皈依為佛弟子,又為什么自稱為“非典型佛教徒”。
我對佛教的了解源于閱讀,然后是觀察和實踐,也漸漸形成對佛教的理解,想通了這些,我才正式決定皈依為佛弟子。曾在一些著名的寺院學習,經歷過一些教界的風波,體驗過各類修行和公益團體,經歷了十二年的戒酒戒肉不戒色,終于在2022年開了酒肉的禁制,也不再參加教界的活動。遇佛禮拜,遇人慈悲,遇事思考,仍自稱為佛弟子,如是而已。
佛陀的故事很多人知道,因為看到生老病死而決意出家,經歷各種苦修后在菩提樹下悟道,并開始了在北印度地區的傳法活動。佛陀在世的時候,佛教在印度地區并不盛行,經過幾次集結有了經律論三藏,佛法方才弘傳。但幾次集結和傳播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其時代印記或地方特色,也才有了南傳、北傳、藏傳之分。
暫時不管那些復雜的儀軌和教理,回到佛陀悟道時提出“苦集滅道”四諦,就是我始終愿意追尋佛陀的原因。
苦諦,世間皆苦,苦是存在的本質。這并非指單純的痛苦,而是包含了直接的痛苦,快樂消散后的失落,以及無常變化帶來的不安定感。時間流逝,除了生老病死之外,不斷變化的存在本身即可定義為“苦”。我寫了大量的熱點事件評論,也都是從“苦”出發,愿意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
集諦,苦的根源在于內在的煩惱與業力集合。業果法則,是佛教認為構成一切的基本規律,“業”是行為、語言、思想的一切造作,這些造作構成了因,也會導致相應的果。就是因為善惡業因,引發了各種苦樂之果,才有了生死輪回,有了貪嗔癡三毒。
滅諦,超越痛苦的終極目標就是涅槃。其實就是讓你的煩惱止息,這也不是一些人誤解的,涅槃需要死亡才能實現,而是通過修行獲得內心的徹底自由與安寧。這是佛弟子的終極理想,但也別小看其難度,知與行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道諦,提供了解決方法,所謂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都是獲得涅槃的修行方法,基本原則就是戒、定、慧,通過持戒(比如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而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實現禪定,心中的妄念不再升起,最后獲得洞悉世間真相的智慧。
佛陀并不是神,而是發現這些道理并覺悟的導師。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佛教的不同,佛陀從來不會標榜自己至高無上無法超越,而是給出一套教科書,說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可以通過修行成為和他一樣的覺悟者。
而且,佛陀也強調“中道”,避免縱欲與苦行兩個極端,中道的原則也成為佛教精神的一部分,不偏激不執著,當你偏向左或者右的時候,都會提醒你回到中間來,別被帶跑了。
我不認為佛教有任何消極意味,因為佛陀沒有讓弟子不問世事只管自己,而是告誡弟子要有慈悲。我不認為佛教是統治工具,早就有沙門不敬王者的說法,只不過由于世俗權力的介入和利用,導致部分人或機構成為權力附庸。我不認為佛教是僵化的,不同地域和宗派的佛弟子有很大差異,就是不執著于一成不變,進入現代社會,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凈慧長老提出“生活禪”,都是靈活智慧的表現。我不認為佛教是避世,仿佛佛弟子就應該不理“俗事”,可世間哪有俗與不俗之分,看到人間不平事卻緘口不言,既可能縱容惡的發生,也可能有害于自己的慈悲。
所以,我理解的佛弟子應該不平則鳴、追求自由、獨立思考,這也是我自稱非典型佛教徒的原因。我當然不敢說自己更聰明、更正確,只是借寫作這種方式來思考,通過傳播與更多人切磋,也讓我自己有成長和得智慧的機會。盡管我已不隸屬于任何團體,但我始終堅信自己是佛弟子,并持續修行下去。酒肉之戒暫時擱置,我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欲望,那需要更久遠的修行來慢慢消解,只愿永不舍慈悲和智慧的目標,“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
祝您浴佛節快樂,阿彌陀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