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二元對立思維已經被強化為標準化和排他性的價值體系,使得人們深陷其中。二元對立不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修行。人們的諸多煩惱、痛苦和焦慮,本質上也是由于執著于“非此即彼“的標準。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禪宗思想家——鈴木大拙通過“看山三重境”(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以極具詩意的隱喻揭示了人類認知從執迷到覺醒的螺旋上升過程。
這一思想不僅是禪宗修行的核心路徑,更對現代人突破思維局限、超越二元對立,打破世俗規矩和標簽、重構生命認知具有深刻啟示:
一、看山是山——深陷二元對立的“制度化牢籠”
第一重——看山是山,在日常中,人們往往依賴語言與概念標簽,將事物簡化為固化的標簽(如“山”= 地理概念),背后是二元對立的思維預設(如成功/失敗、好/壞和順/逆等)。
在現代社會中,媒體和消費主義將這種二元對立制度化,而忽視了個體的獨特性和多樣性。
例如,將人生目標簡化為“買房/沒房”、“結婚/單身;用“正能量/負能量”、“躺平/奮斗”標簽化他人、道德審判他人。
這使得人們深陷二元對立的牢籠、被概念和社會賦予的規矩和標簽所束縛,將他人定義的標準內化為自我認知(如“30歲必須成家”、“年薪百萬才算成功”)。
二元對立不僅導致人們認知窄化,習慣于用“非此即彼”的思維評判事物,例如,簡單地將“創業=成功或失敗”,而忽視“在過程中積累經驗和提升能力”的中間狀態。而且也使得人們情感割裂,將“快樂”與“痛苦”對立,試圖逃避負面情緒,反而陷入“越逃避越焦慮”的循環。
人們要警惕“概念囚籠”和“標簽化生存”,通過覺察和反思日常中的各種“標簽”是否反映事實、是否與自己的內心沖突;
當人們不再依賴外部賦予的意義,打破世俗規矩和標簽,轉而通過自由選擇和創造性行動定義自我時,才能真正成為自己,回歸本真。
二、看山不是山——解構二元對立,孕育新的可能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人們開始意識到“山”和其它的概念一樣,都是人為建構的,“山”不過是人類賦予的名稱,其本質只是巖石、土壤、植被的聚合體;不同時代的標簽、規矩和價值觀也并不相同
例如,古代時,士農工商,知識分子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人們將“金榜題名=成功”。而在現代社會,企業家普遍受到人們的尊重,人們更多地把“財富=成功”。
這時,人們便開始質疑二元對立的絕對性和概念的真實性。并進而追問:“自己”身上的各種標簽和規矩是否也是他人建構的幻覺?
但人們若僅停留在“看山不是山”這一重,本質上是用否定代替思考,仍然被困在二元框架內。
例如,部分人在批判欲望后,走向極端的“無欲”,將“追求欲望=痛苦和煩惱”、“無欲=精神解脫”;部分人在意識到人生如夢幻泡影后,產生虛無感,否定積極努力和人生的意義,將“消極=覺悟”、“積極=執迷”;
正如“空“不是虛無,而是容納萬有的可能性。人生雖如夢幻泡影,但過程本身即意義。人們要在承認概念局限性的同時,保持對生命體驗的開放性。
人們一方面要勇于質疑世俗規矩和標簽,但不能僅是單純的否定,而是通過在解構中錨定“存在本身”,找到新的價值錨點,孕育新的可能性;
三、看山仍是山——重構、超越二元對立
第三重——看山仍是山,重構、超越二元對立,在“現象”與“本質”間自由穿梭。既承認“山”的概念(方便標識),但又不執著于概念,直接體驗“山”的存在本身(如山的風景)。
看山三重境啟示我們:事物可以同時是“山”(現象)與“非山”(本質),無需非黑即白。 真正的智慧并非存在于概念切割中,而是在“見山還是山”的圓融境界。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離概念,而是駕馭概念而不被其奴役。人們可以通過解構概念,發現更多的可能;通過重構,賦予其積極的意義。
正如尼采所強調的那樣,假如人生沒有意義,那就賦予它一個意義。
以維摩詰大居士為例,他對人生和欲望的態度與"看山三重境"的智慧高度契合。
維摩詰居家修行,家財萬貫,但精通佛理。功名財富、愛情和求道三不誤,被稱為天下第一居士。
普通的修行者往往困于"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將情欲和物欲視為洪水猛獸,避之不及。或意識到人生的無常和虛幻后,執著"空"境而逃避世俗。
維摩詰既意識到人生的虛幻性,但深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放下分別心、心不住色、也不住空,超越二元對立;
維摩詰既意識到欲望會帶來煩惱、痛苦和焦慮;但又意識到人生即欲望,情欲和物欲和其它欲望并無本質的區別,放下分別心;欲望所帶來的煩惱、痛苦和焦慮也是如來種;
維摩詰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日常即道場,持“借假修真”而非“不當真”的心態積極直面人生、將追求情欲和物欲所帶來的煩惱和焦慮重構為修行精進的契機、從中煉就如如不動。在獲得功名財富愛情的同時,在虛幻與真實的圓融中完成生命的覺醒,悟道得道,深得佛陀尊重。
“看山三重境"思想遞進暗合大乘"真俗不二"的中道觀:第一境困于俗諦,第二境偏執真諦,第三境圓融二諦。
現代人常困于“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根源在于停留在第二重境的“解構”,而未進入第三重境的“重構”。
不少企業和企業家將"失敗"重構為"尚未完成的成功形態",例如,3M公司允許15%失敗率的"創新容錯機制"、企業家稻盛和夫將苦難看成是精進的機緣。
我們要意識到同一事物在不同維度并存多重屬性,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慣性,接納“亦此亦彼”、接納“矛盾共存”,在“解構與重構”中突破標簽束縛。
例如,“工作”既是“謀生手段”(第一重),也可能為“消耗生命或苦悶”(第二重),可以重構為“修行、培育靈感和能力的道場”(第三重)。
面對痛苦時,逃避痛苦(第一重),對抗痛苦(第二重)。接納痛苦并重構為覺察對象,通過覺察來消除它,正念療法證實客觀觀察痛苦可明顯降低情緒消耗(第三重)。
以幸福為例,人們意識到“財富≠幸福”(第一重);但不否定“財富是生存的必須” (第二重);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不忘精神追求,發現和珍惜當下的美好,實現人生幸福(第三重)。
以婚姻為例,人們不再陷入“必須永遠甜蜜”的幻想(第一重),不困于“婚姻是愛情墳墓”的批判(第二重),而是在爭吵與包容中覺知:“此刻的互動,正是婚姻的真實模樣” ,從而能夠更好地面對婚姻(第三重)。
鈴木大拙的“看山三重境” 并非否定對立的存在,而是在對立中看見統一,在差異中體認共通。它揭示了現代困境的解藥之一是從“非此即彼”到“即此即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