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的意義,由每一位玩家定義
“臺上僅剩下最后兩名選手,那么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解說的聲音回蕩在場館里,一張熟悉的面孔坐在電腦前,手中的操作一刻也沒有停下。
那是神超,看到這個畫面時,我以為這大概是云頂之弈某個職業電競賽事的現場,但當鏡頭切到另一名選手,我有些錯愕,因為那是一張有些上了年紀、經了風霜的臉龐。
上面所述的內容,出自昨天央視《青春贊歌——2025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中播出的片段。該節目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旨在五四青年節當天聚焦和展現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故事和風貌,并在CCTV-1、CCTV-3、CCTV-15、深圳衛視等多個平臺同步播出。
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節的特別節目中,鏡頭卻給到了一群“老年”云頂玩家,他們的平均年齡達到65歲,這又是為什么呢?
的確,按照傳統印象,這群老人們幾乎不會和“電競”這兩個字產生瓜葛,而將這些老人聚在一起打電競的,正是一位95后的云頂玩家——樊金林。
可能許多云頂玩家對這個名字會有印象,樊金林不僅是一名云頂玩家,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養老院院長。
這也并非是云頂之弈和樊金林第一次登上央視CCTV1的舞臺,早在23年春節央視晚間新聞中,樊金林的電競養老院就接受過采訪,他所經營的養老院和我們傳統認知上的不同,老人們在這里的主要活動并非養花遛鳥,而是坐在一排電腦面前啟動云頂之弈,和年輕人一樣拍短視頻發段子到網上,享受互聯網帶來的別樣生活。
被央視CCTV1報道后,樊金林所創設的這種“組云頂電競戰隊+短視頻+養老”新型養老院模式,一時為廣大云頂玩家和社會大眾所熱議。有玩家說:“要是一直更新下去,可能過了40年,我們真還在養老院里玩云頂了。”
時隔兩年,樊金林和這群特殊的云頂“老玩家”再次出現在央視CCTV1五四特別節目上,和機器人制造領域的青年科技先鋒、為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的非遺傳承人等新時代青年,一同被數億觀眾所矚目。
這自然是對樊金林本人的一種肯定,而透過2025年的五四晚會,我們也能發現像游戲、電競等相對更新的文化和形態,正隨著更多年輕人的成長和參與,在不同的領域中發揮出它獨特的正向作用和價值。
從云頂玩家到青年代表
樊金林登上五四特別節目后,更多玩家關注到了電競養老院,他們開始好奇這套模式究竟如何運作起來,樊金林和老人們選擇的又為何是自己平時在玩的云頂之弈。
這還要從樊金林創辦電競養老院的初心說起。
樊金林是河南許昌人,他原本讀的是播音主持專業,因為奶奶的一場病,樊金林萌生了開辦養老院的想法。
在父親的建議下,樊金林決定把養老和自己的專業結合起來,把年輕人喜歡的活動推廣到老年群體中間,并帶著老人們一起拍段子,用鏡頭記錄養老院的日常。
這套模式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養老院中的“電子閱覽室”,一些老玩家應該知道,這基本就是“網吧” 的代名詞。樊金林帶著老人們成立了一支“老年電競隊”,讓年輕人給老人們進行游戲教學,而他們游玩和訓練的主力游戲正是云頂之弈。
傳統印象中,下棋確實是老年人的主要娛樂活動之一,而一群老年人用電腦、打游戲、下“年輕人喜歡的棋”,這中間就產生了巨大的反差,樊金林的短視頻賬號也因這種反差收獲了許多粉絲。許多年輕人都在視頻下留言調侃說“求求讓我加入吧”、“我感覺自己很合這個群”。
據一位老人在媒體采訪中的自述,她原本嘗試云頂之弈只是想了解了解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什么,回去之后可以和孫子孫女有更多共同話題,上手了之后才發現,原來這游戲是真的挺好玩。
為什么樊金林選了云頂之弈?一個很直觀的原因是云頂之弈的上手門檻很低。
操作層面上說,云頂之弈完全可以只用鼠標點擊游玩,老人們熟悉鼠標用法后便可“指哪打哪”,不需要和年輕人拼臨時反應;同時,云頂的基礎規則很多都脫胎于現實中的常見概念,比如說棋子、棋盤、金幣、利息,只是做了更新潮化、游戲化的包裝,理解起來也很容易。
簡單而又低門檻的操作和規則基礎之上,云頂之弈還兼具足夠高的陣容搭配上限,這些棋子的陣容組合對于老年玩家來說,可能需要花上一些時間學習。
但學習、了解、精通陣容的過程,其實也正是云頂之弈的樂趣和魅力之一,不少玩家應該都感受過上手一個新陣容后吃雞的喜悅。也有不少玩家覺得,云頂每個賽季最有意思的就是隨著版本變化不斷摸索新內容。
玩家們永遠喜歡新鮮的內容,老年玩家也不例外,這也是云頂之弈一直保持高頻內容迭代的重要原因。
在賽季內,玩家可以跟隨版本的平衡性調整學習新的陣容和運營思路;賽季與賽季之間則會給游戲注入更多創新內容,讓玩家和游戲都始終保持動態的火力,也使玩家能在自我的不斷突破和成長中收獲滿足感。就像張佩花老人說的:“整個人都投入進去了。今天打了明天還想打,打了好幾個小時還想再玩一局。”
一款好游戲,一群愿意試一試的老人,再加上樊金林的創意和點子,這套“電競+短視頻+養老”的方案也成功運轉起來。他通過自己的新經歷、新見解,結合游戲創新養老模式、打破傳統代際隔閡,也讓更多人看見了云頂之弈的低門檻和普適性,從而輕松獲得簡單的快樂。
而樊金林作為95后的青年代表,同時也是云頂之弈的玩家,帶著老人們打游戲“打”上了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可見在主流的社會輿論中,社會大眾也不再單一地去審視游戲的文化屬性或娛樂屬性,學習與游玩、價值與快樂并非是二元對立的概念,玩家游玩《英雄聯盟:云頂之弈》等游戲的正面影響正在被更多人所認可與肯定。
尋找自我的閃光之旅
現在我們回頭看樊金林所創立的電競養老院模式,確實出現了很多可遇不可求的因素,比如樊金林自身的專業背景,還有云頂之弈的游戲特殊性等等。
一方面,云頂之弈主打的是腦力博弈,操作和反應的影響占比很小,但內容和形式又和在電子設備上玩撲克牌、圍棋、象棋等傳統智力類項目有著較大的區別。
另一方面,得益于云頂的游戲特性,產品也收獲了不同年齡段的用戶,其內容能輻射到的人群相當可觀。
可以說,樊金林選擇云頂之弈,自然結合專業知識考慮了云頂兼具智力博弈和傳播性的特點。不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名云頂之弈玩家。
游戲是一種互動性的娛樂形式,沒有親自上手體驗便無法理解其中的樂趣和產品閃光點。樊金林從自己的游戲經歷出發,借助云頂的腦力博弈特性和社交屬性,帶動老年人組建電競戰隊,接觸年輕文化,由此也建起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溝通和理解的橋梁。
或許有些時候,一個人做某件事的想法就是源自某種本能的沖動,就像樊金林他喜歡玩云頂,所以他也想讓沒體驗過云頂的老人們,認真玩玩云頂,并從中找到屬于他們的快樂。
和云頂之弈一起走過的這幾年里,我也見過不少像樊金林一樣的玩家,他們一開始只是愛玩這款游戲,而最后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和命運。
就拿TOC7的冠軍十月晴天丶李景明來說吧,TOC7之前他既不是主播也不是職業選手,只是工作閑暇之余認真玩出來的“路人王”,臨時跟老板請了個假來打TOC。
包括李景明自己的所有人在內,幾乎都沒想到這樣一個“草根”選手最終奪得了中國云頂之弈的最高榮譽,帶走了冠軍的百萬獎金。奪冠后被問到是否會轉型主播或選手時,李景明只是笑笑說:“其實就是休閑娛樂地玩一下,不耽誤工作的情況下能參加比賽就參加,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就不參加了。”
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只是把云頂當作工作之余的調劑,而憑著自己的認真和努力,也真正在那一刻改變了一下自己的生活軌跡。
很多TOC選手都有類似的心態和經歷,比如我早前采訪幻滅時,他說玩云頂和參與TOC的最大收獲,其實并不是出名或者拿到獎金,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變得更愿意和別人交流,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夠更加積極、更有條理地生活。
云頂之弈有著無數的組合與變化,每一位玩家玩游戲的方式和收獲的意義也各不相同。像樊金林通過玩云頂建起連接兩、三代人的橋梁;TOC的選手們則不斷尋找云頂競技的上限;還有一些云頂玩家,比如肝帝小強、云頂貓咪等,他們不僅僅追求贏,而是一場場探索云頂之弈的弈子、羈絆和內容上限,追求華麗的視覺效果和超出玩家想象的爽快對局。既要認真贏,也要開心玩。
正是不同玩家的努力帶領著更廣大的云頂玩家領略到云頂之弈的別樣魅力,每一位玩家也能在游戲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閃光。
游戲的價值,正在于此。
每一位玩家都是自己的主角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得更長一些,不免會發現暗區端游和其他寫實搜打撤產品會在未來幾年中形成相當大的產品特色差異。
借著云頂玩家樊金林登上央視五四晚會的機會,我覺得今天我們有必要再重新審視一下游戲的作用和意義。
從人性的本原上講,“玩”是自古以來就有的精神需求,電子游戲被創造出來的第一目標也是滿足人們的娛樂,我想這一點不應該被否認。
在此之外,隨著行業的發展和新一代游戲玩家們成長起來,游戲的文化屬性、社會意義也不斷被發掘和創造。
往大了說,有樊金林這樣通過云頂之弈提出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創新路徑的典型案例,如果有朝一日可以更加規范化地推廣開來,想來能進一步促進家庭、社區之間的關系和諧。
往細節之處看,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原子化浪潮,讓不少年輕人感到迷茫和困惑,新一代人的精神問題愈發被社會所關注。而陪伴著一代人成長的英雄聯盟、云頂之弈等游戲產品,不僅和無數玩家一起渡過了迷茫的時光,也幫助許多玩家也在游戲中追尋個人生活的價值,繪出自己的人生色彩。
我還清楚地記得,在英雄聯盟13周年生日派對上,不少英雄聯盟玩家認識了一位特殊的召喚師盧東杰,他是一名雙手殘障的玩家,憑著自己的努力用他的招牌英雄伊澤瑞爾打上了艾歐尼亞的超凡大師。由此他也和其他玩家一樣,從游戲中收獲了認可、目標和友誼。
英雄聯盟官方為盧東杰打造了一套英雄聯盟主題義肢,并借此機會讓更多人注意到了這些特殊的玩家,也為更多殘疾人士免費打造了義肢。
玩家們對英雄聯盟IP一直致力于聚集玩家正能量,用快樂把玩家的善良和愛心傳遞出去的做法,一直都給予著肯定和支持;云頂之弈也一直在游戲和電競文化中強調全民電競、健康競技理念,推廣新一代智力運動,讓新技術下的娛樂文化形態能惠及更多群體,許多草根選手從中脫穎而出,一鳴驚人。
你看,關于游戲的意義,僅在云頂之弈身上,我們能找到和總結出的案例就有太多太多,涉及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人群,這也讓玩家和大眾對游戲的看法變得復雜和多元。
實際上,游戲只是一個載體,真正影響和塑造它的是每一名參與其中的玩家。就像云頂之弈雖然是一款帶有競技屬性的游戲,玩家需要在游戲里憑借自己的理解一較高下,但怎么玩、和誰玩、在其中追尋什么卻是由玩家的自由意志決定的。
這大概也是我們能從云頂之弈中看到的應有之義:游戲為玩家們提供一個棋盤,玩家把自己的想象力與思考轉化成一個個棋子,組合出無限個可能的陣容。而在這無數個可能性中,總有一個屬于你的“神之一手”,讓你找到自己的價值與閃光。
??
*爆料丨合作丨招聘:點擊或戳微信號 luoxuanwan1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