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以及復發率都較高,因此中醫治療備受關注。那么如何通過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并取得理想效果呢?中華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委員、南京太乙堂中醫院特邀專家張育新主任指出,脾虛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中醫治療應從調理脾虛入手,從而實現標本兼治的目標。
臟腑功能失調與陰陽失衡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核心病因
張育新主任自幼熱愛中醫,立志傳承國粹,將清代名醫陳修園的名言“醫者,生人之術也,一有所誤,即為殺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數十年來潛心鉆研經典,跟名師學習,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心腦血管疾病和風濕疼痛疾病的治療上獨具特色,深受患者好評。
他認為,臟腑陰陽失衡導致的正氣虧虛,尤其是腎虛和脾虛,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腎虛包括腎陽虛和腎陰虛。腎陽虛會導致五臟之陽不足,心陽不振,進而使血脈失去溫煦而出現氣血凝滯;腎陰虛則會耗損五臟之陰,心陰受損,脈道失潤。此外,腎精虧虛還會導致腦髓失充,神機失控,進一步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從脾入手
為什么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要從脾入手?
張育新主任表示,脾為后天之本,脾虛會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成不足,從而使臟腑失養。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虛則脈絡失調,最終導致心腦失養,功能紊亂,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脾虛還可能引發痰瘀。脾氣虧虛會使津液無法正常運化,從而聚而成痰。無論痰瘀停留在何處,都會阻塞脈絡,影響臟腑氣血供應,加重病情。心腦活動依賴氣血濡養,一旦氣血受阻,就容易引發各種病變,如胸痹、中風等。
基于對心腦血管疾病病因病機的深入研究,張育新主任認為,中醫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在于從脾入手,調治脾虛。具體方法包括祛痰化瘀、補氣養血,解決氣滯、血瘀等問題,恢復人體陰陽平衡,從根本上突破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瓶頸。
【醫生檔案】
張育新
南京太乙堂醫院資深中醫專家
中華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工作委員會委員
擅長:
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腦梗中風后遺癥、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頸動脈斑塊、血管性癡呆、神經衰弱、帕金森、面癱、三叉神經痛、頭暈頭痛、肌無力等疑難雜癥。
疼痛疾病:頸椎病、肩膝髖踝關節疾病、頸椎小關節錯位、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肌勞損、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肌筋膜炎、椎間盤突出、神經根黏連等骨傷病科疑難雜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