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明陜西
4月15日一大早,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寺角營村荒移衛生室剛開門,就被村民“占領”了。劉永生忙得腳不沾地,手里的聽診器一刻沒停。“劉大夫,我就帶了50塊錢,不敢給我開的藥太多了。”王大媽皺著眉,不好意思地小聲說。劉永生一邊寫病歷,一邊笑著安慰:“嬸,您別操心錢,先把病治好才是正事!”
66歲的劉永生,背著藥箱在鄉間小路已經奔波了49年,他用一輩子踐行著醫者擔當,成了鄉親們健康的堅實依靠。
鄉親們湊齊20塊錢幫他治腿 母親教誨報恩讓他選擇從醫
“那20塊錢,是我的救命錢,也是我這輩子從醫的引路人。”劉永生回憶起兩歲時的那場意外,感慨萬千。那時,他意外腿部骨折,家里窮得叮當響,母親在風雪里跑斷了腿,也湊不出治病錢,只能暗自落淚。老支書知道后,發動大伙,你一塊、我八角……,好不容易湊齊20塊錢,這才讓兒時的劉永生順利治好了腿。
后來,母親常對他念叨:“娃啊,咱可不能忘恩,以后你得當醫生,讓沒錢的人也能看病。”這話就像一顆種子,在劉永生心里扎了根。高中時,面對文藝班和醫療班的選擇,他沒有絲毫猶豫,一頭扎進醫療班,開啟了追逐醫學夢的旅程。
“從那時起,我就盼著能快點學成,回報鄉親。”劉永生說道。
“沒陰沒晴、沒黑沒明……” 49年間總是隨叫隨到
1976年,高中一畢業,劉永生就回到家鄉,成了一名赤腳醫生。這一干,就是49年。
劉永生說:“咱村就這么大,誰家老人有慢性病,誰家孩子該打疫苗,我心里都有本明白賬。”
“沒陰沒晴、沒黑沒明,吃飯不知道饑飽、睡覺不知道顛倒。”這是鄉村醫生的真實寫照,劉永生也不例外。
一個暴雨如注的夜晚,急促的電話鈴聲驟然響起,村里一位老人突發疾病。“當時啥也沒想,背起藥箱就沖進雨里。”劉永生回憶道。鄉間小路被雨水沖刷得泥濘不堪,險些摔倒好幾次,可一想到老人還在等他,他咬牙前行。
等趕到老人家里渾身已濕透,他顧不上自己馬上診斷治療。經悉心救治,老人病情逐漸穩定。家屬感激得熱淚盈眶,拉著他的手說不出話,他只是笑了笑:“人沒事就好。”說完,又消失在夜雨中。
這些年,劉永生出診不計其數,周邊河南、山西等地的患者都慕名而來。過去交通不便,他常靠雙腳翻山越嶺,去偏遠地區看病,一趟出診要花費大半天時間,可他從沒喊過累。他說:“都是鄉里鄉親,能幫一把是一把。”
看病不只是治病,更要暖人心
從醫49年,劉永生接診的患者多得數不清,十里八鄉的人都信任他,“找劉大夫看病,效果好還花錢少!”這句話在鄉親們間口口相傳。
村里有位老人,患有多種慢性病,家里經濟條件不好,舍不得去大醫院,病情總是反反復復。劉永生知道后,主動攬下老人的日常診療和健康管理工作。
“您這病得按時吃藥,飲食也得注意,我定期來給您看看。”此后,他定期上門為老人測量血壓、血糖,耐心指導老人用藥和飲食。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身體也一天比一天好。老人逢人就說:“劉大夫是救命恩人,沒有他,我早就不行了!”
劉永生不僅醫術好,還特別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是針灸、推拿、拔罐等中醫理療,他更是得心應手。
他不斷學習、實踐,總結出一套專門治療農村常見病的方法,效果顯著、價格實惠,深受患者好評。他說:“我就是想讓鄉親們少花錢,還能把病治好。”
他還常常自掏腰包為困難患者墊付醫藥費,多年來,為患者減免的費用累計達數十萬元。遇到實在還不起錢的患者,他干脆撕掉欠條,他常說:“人健康最重要,錢的事兒別放在心上。”
除了治病,劉永生還定期舉辦健康講座,用大白話和生活里的例子,教鄉親們預防感冒、腹瀉這些常見病,還有怎么養成好習慣。慢慢地,村民們的健康意識提高了,身體健康指數也越來越好。
鄉村醫療要發展,要靠一代接一代
“鄉村醫療要發展,光靠我一個人可不行,得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劉永生深知傳承的重要性。在他的鼓勵下,兒子回到村里,也成為了一名鄉村醫生。如今,父子并肩成了鄉親們健康的“守護人”。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劉永生的孫子在大學也選擇了醫學專業,立志將來投身鄉村醫療事業。
“看到下一代愿意接過接力棒,我這心里就踏實多了。”劉永生笑著說時,眼里滿是欣慰。
在日常工作中,劉永生總是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積累多年的經驗傳授給年輕醫生。他帶著他們一起出診,現場教他們怎么診斷病情、怎么和患者溝通。遇到疑難病癥,他就組織大家一起討論,分享自己的見解,幫助年輕醫生拓寬思路,提升業務能力。
“這些年輕人都是鄉村醫療的未來,我得把我知道的都教給他們。”劉永生說。
要跟上時代,讓鄉村醫療更方便
“時代在變,咱鄉村醫療也得跟著變。”劉永生沒有滿足于現有的醫療水平,一直在積極探索提升鄉村醫療服務的新途徑。
他主動學習互聯網醫療知識,嘗試通過線上平臺為患者提供遠程咨詢服務。
“現在科技發達了,咱也得跟上,讓鄉親們看病更方便。”對于一些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他會利用微信視頻的方式,定期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調整治療方案,為患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同時,他還積極參與鄉村醫療信息化建設,推動村衛生室實現電子病歷管理。他說:“電子病歷方便多了,患者的就診信息一目了然,也方便跟蹤病情。”
此外,劉永生還與上級醫院建立了緊密的聯系,積極參與遠程會診和雙向轉診工作。遇到疑難病癥,他會及時聯系上級醫院的專家,通過遠程會診獲取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對于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患者,他還幫忙聯系轉診事宜,確保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甚至把自家的小車變成“救護車”。
從醫49年來,只要有人叫出診,劉永生從不推辭,總是隨叫隨到,鄉親們都親切地把他稱為村里的“120”。劉永生說,雖已66歲,但自己“年過六十不算老,農村醫療繼續搞,胸中只要有志氣,背上藥箱不放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