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言明太祖朱元璋是一柄利刃,而馬皇后是他的刀鞘。馬皇后在的時候,他的性情還算內斂,即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發,也只是誅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等數人,并順勢廢除宰相制度。馬皇后去世后,他直接殺麻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頒布《昭示奸黨錄》,重翻舊案,以伙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后共誅殺3萬余人,時稱“胡獄”。
明太祖劇照
又言懿文太子朱標號稱古往今來地位最穩固的皇太子,是明太祖這把利刃的刀把。朱標在世時,還可以拉著點,保下部分官員。朱標意外去世后,與胡惟庸案齊名的明初另一大案——藍玉案接踵而至,族誅一公、十三侯、二伯,前后牽連誅殺一萬五千多人,史稱“元功宿將,相繼盡矣?!?/p>
除馬皇后與皇太子朱標外,再無人能約束明太祖。不過歷史上曾還有一個本可充當刀鐔,令朱元璋稍稍削減些殺心的人物:嫡長孫朱雄英。奈何他幼年夭折了。
地位特殊的皇嫡長孫
朱雄英,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十月二十七日,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長孫,皇太子朱標的嫡長子,生母太子妃常氏。
“己未,皇嫡長孫雄英生。”(《明太祖實錄》)
明太祖生前見證了多達五十一個孫子降生(亦或是五十二個,其中牽扯到燕王朱棣第四子朱高爔的問題),這么多孫輩中唯有朱雄英被冠以“嫡”字,其余諸孫只以皇第幾孫相稱,比如晉王朱棡的嫡長子、其后明太祖的事實長孫朱濟熺出生時載:“戊申,皇第二孫濟熺生,晉王長子也”。
兩位孫輩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記載為“己卯,皇第三孫允炆生,皇太子次子也”;明仁宗朱高熾為“癸巳,皇第四孫高熾生,今上嫡長子也”。即便是朱雄英的胞弟朱允熥,也沒能被冠以“嫡”字:“戊寅……皇第五孫允熥生,皇太子第三子也?!?/p>
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古代,“嫡”存在兩層含義:一是源自血脈,表明此人是正妻所生的嫡子;二是源自族權,表明此人是家族的法定繼承人,無關血脈上的嫡庶,只要經過冊封便是家族嫡子,又稱宗子、冢子。
朱雄英劇照
一個“嫡”字,彰顯了朱雄英與眾不同的尊貴身份,即是嫡長子正妻所生的嫡脈嫡孫,也是明太祖默認的第三代繼承人,只要年齡達標,便可受封皇太孫。其地位非其他孫輩可比擬。
說完橫向,再看縱向。
自明太祖到崇禎帝,大明十六帝中,能活著見到皇孫降生的僅有四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世宗朱厚熜和明神宗朱翊鈞。
明世宗的長孫,為其第三子、時任裕王、后即位為帝的明穆宗朱載坖(音jì)的嫡長子:朱翊釴(音yì),他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活了五年,后被追封為憲懷太子。奈何明世宗沒有嫡子,明穆宗乃庶出,且此時只是親王而非皇太子,故實錄對朱翊釴的稱呼只是“長孫”,別說是“嫡”,連“皇”字都欠奉。去世后,出于禮制需求,才追封其為裕王世子。
明神宗同樣沒有嫡子,他的長孫為其庶長子、繼任的明光宗朱常洛的長子:朱由校。惜乎木匠皇帝也是庶出,一家子都是庶子,且出生時嫡母郭氏依然在世,自然無法冠以“嫡”字,好在此時“國本之爭”已然告終,朱常洛早已是皇太子,故實錄對朱由校的稱呼為“皇長孫”,各種大型禮儀中也將其名列諸王之后。
算起來堪與朱雄英比肩的,也只有其堂侄、明成祖的嫡孫、未來的明宣宗朱瞻基了。乃父同樣是嫡長子,本人同樣是嫡長孫,同樣深得乃祖的寵愛。
但二人的身份終究有所差別。朱瞻基出生時,祖父還只是燕王,父王也不過是燕世子,所以他本人只是“燕三代”。若沒有那場突如其來的靖難戰爭,撐死了也就是個燕王。且在其受封皇太孫之前,《明太宗實錄》對其的稱呼一直為“皇長孫”,從未冠以“嫡”字。
“辛丑……命戶部尚書夏原吉輔導皇長孫。敕原吉曰:‘朕長孫雖幼齡,而克勤學問,正當涵養德性,充其大器。爾其勉盡乃心朝夕輔導,俾智識益廣道德有成,將紹承有賴。爾亦與有光榮。欽哉!’”(《明太宗實錄》)
所以同樣是皇長孫,帶“嫡”不帶“嫡”還是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差距堪稱云泥之別。
朱雄英劇照
特殊的名字
明太祖是個控制欲極強的起名控,兼狂熱的五行學說愛好者。他自己就用過朱重八、朱興宗、朱元璋三個名字,順便給已經去世的三個哥哥也改成了興字輩,大哥朱重四(一說朱重五)叫朱興隆,二哥朱重六叫朱興盛,三哥朱重七叫朱興祖。
吳元年(1367年),吳王朱元璋已蕩平東南各大勢力,對元的戰爭也是一路高歌凱奏,“廣積糧”的策略已用到極限,稱帝立國時機已然成熟。鳳陽朱氏由尋常百姓一躍成為天字第一號豪門,子孫后代的名字也需要文雅起來。遂于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祭拜太廟,為七個兒子和一個侄孫正式賜名。
“丙寅,命世子及諸子名,祝告太廟曰:維子之生,父命以名,典禮所重,古今皆然。仰承先德,自舉兵渡江以來,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次曰樉,曰棡,曰棣,曰橚,曰楨,曰榑,從孫一人曰煒,敢告知之。”(《明太祖實錄》)
這是他第一次彰顯對五行狂熱?!洞呵锓甭丁の逍兄x》有言:“木,五行之始也”。“木”在五行中代表著東方蒼龍,也即四象二十八宿中橫亙于春季星空的青龍七宿,不僅本身具有生發、生長的特性,象征著生命力和活力,代表著生機勃勃和新的開始。
元末的劫難,讓鳳陽朱氏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侄子朱文正兩個男丁,讓家族開枝散葉無疑成為他的執念,給自己更名朱興宗淋漓盡致的展現出這一點。給兒子們取帶木字邊旁的單名,應當寄托老朱期望兒孫滿堂,朱家綿延萬代的美好愿景。
既然子輩為“木”,那么依據“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理論,讓孫輩帶“火”字邊旁也就順理成章了。
明成祖與朱瞻基
三易其稿,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方才定稿的《皇明祖訓》,無疑是明太祖集起名控與五行狂熱的大成者,不僅親手擬定了27套二十字字輩供各房使用,還規定親支諸房姓名中的最后一個字,必須按五行相生理論則取相應邊旁。
東宮房的字輩為:“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然而朱雄英這位皇嫡長孫,非但沒有使用字輩,還不在五行中,是唯一一個未按明太祖親手擬定的取名規則取名的后代。
以明太祖對皇嫡長孫的宗室程度,“雄英”這一名字當為其御筆圈定,結果卻跳出了五行。這是為何呢?
對此歷來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英”字的五行屬木,懷疑皇嫡長孫之名記載有誤,應當帶“火”旁,為“雄煐”,《弇山堂別集》就是如此記載。有人則從“英”的本意“花”出發,認為花為木所生,根據木生火的理論,自然五行屬火,所以“雄英”這個名字沒毛病。
阿越認為這些都是瞎扯。其一:《明太祖實錄》明確記載為“雄英”,不帶“火”旁。其二:所有名錄宗室玉牒的朱明宗室,其第三個字的五行都非常明確,不存在指代一說,為此哪怕累死幾個禮官,讓《類篇》之類的字典增厚大半都在所不惜。
在阿越看來,朱雄英能跳出朱明皇室取名規則之外,是因為明太祖制定這一規則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結果。
吳元年,整個朱明皇室的男性小輩,只有七個兒子,一個侄孫,且諸人皆年幼,所以明太祖給后被制定的取名規則為:按五行相生原則用單名??珊槲淙辏?370年)進行第一次大分封時,子嗣規模已變為十人。
五行相生相克
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明宗室人口很快就會迎來大爆炸,他也怕怕一本《類篇》都無法滿足子孫后代的取名需求。于是在分封之前對宗室命名規則作部分了修改,兒子一輩的取名規則不變,繼續使用帶木字旁的單名,自孫輩起全部改成雙字名。朱煒因此再次更名為朱守謙,成為明宗室中第一個雙字名的成員。五行相生的原則也暫時被放棄。
朱雄英是朱明皇室的第二位孫輩,也是明太祖的第一個直系孫輩。其后數年孫輩陸續降生,但直到洪武十五年底,也才十五個親孫子。顯然給各房安排字輩并不具有迫切性,五行相生原則估計也沒被重新撿起來。因此才造就了朱雄英這個特例。
至于其他十四個孫輩,在這期間肯定是有大名的,大概率還都是明太祖這位祖父親自操刀,但不會是后期的那個名,畢竟在那個時代改個名沒多少外在羈絆,容易得很,特別是皇帝要求的時候。君不見靖江王殿下的大名由朱鐵柱到朱煒再到朱守謙,短短幾年內連續變了兩回嗎。
至于說字輩,搞不好“雄”才是明太祖最初給直系孫輩選定的字輩。各房二十字字輩,是在洪武十五年后因孫輩接連降生,且基于某種特殊原因,才從新編制的。
假如朱雄英健康成長,歷史會怎樣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初一,皇嫡長孫朱雄英不幸病逝,年僅9歲。
常言道“小兒子大孫子,老人家的命根子”,長孫代表著家族傳承。在那個夭折率極高的年代,一個長到9歲的嫡長皇三代,必定讓作為祖父的朱元璋和父王的朱標傾注了無數心血。參考永樂時期,同樣是皇長孫的朱瞻基所受待遇,便可窺知一二。
明成祖一早就把朱瞻基帶在身邊親自教導。永樂五年(1407年),朱瞻基出閣讀書,明成祖先后命太子少師姚廣孝,翰林院侍詔魯瑄、鄭禮,戶部尚書夏原吉等教授其學。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明成祖第一次親征漠北。當月初一,下令由隨駕在側的皇長孫朱瞻基留守北京。戶部尚書夏原吉等緊急趕工,制定了一套皇長孫留守的制度,將行在各部和北京各衙門六品及以下官員的任用權交給朱瞻基,供其練手。
“庚子,戶部尚書夏原吉等進所議留守北京事宜:‘……其文選行在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及北京行部所屬衙門,如有缺員,應除補者五品以上,行在吏部移咨南京吏部,啟皇太子選補。六品以下及考滿起復,例應升降復職,及對品改用常選官,撥用吏典,俱循例啟皇長孫施行。其武選行在五軍都督府及行后軍都督府所屬衙門,例應襲替,優給升降者,行在兵部亦循例啟皇長孫施行。自余非常選者,啟皇太子斟酌行之?!?/strong>”(《明太宗實錄》)
朱雄英病逝前劇照
存在父子猜忌的明成祖能如此,一向舔犢情深且父子相的的明太祖,對朱雄英這位皇嫡長孫的態度可想而知。他的死對二人而言絕對痛徹心扉。
按制,即便是皇太子的嫡長子,除非已受封皇太孫,否者只能按郡王的禮儀下葬。而朱雄英有屬于下殤,葬禮需較正??ね踔Y進行降殺,雖比九叔趙王朱杞、二十六叔朱楠的無服之殤要強,但也需一切從簡???strong>明太祖思孫心切,額外給了這位嫡長孫身后恩榮,給了一個親王名號:追封虞王,將他葬于鐘山,以便等自己駕崩后常伴左右。出殯時,禮儀更是宏大,非一般親王所能比擬。
“洪武十五年五月己酉朔,皇嫡長孫雄英薨。上感悼輟朝,葬鐘山,侍臣皆素服,徒步送葬,追封虞王,謚曰懷。”(《明太祖實錄》)
朱雄英的母族也非常強大,生母常氏為大明開國第二武臣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嫡長女,與太子朱標屬于娃娃親。常遇春雖死于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之前,可早在吳元年便受封鄂國公,為當時的三國公之一。大封功臣時,長子常茂代位受封為開國六公爵之一的鄭國公,后因罪被廢,又封其弟常升為開國公。
常氏的舅舅為涼國公藍玉,洪武中期以后的軍中靈魂人物之一,被明太祖委以重任,成為太子系武將之首,算是留給朱標的武將領軍人物。
惜乎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常氏在生完次子朱允熥不久后去世。其后太子次妃呂氏進封太子繼妃,本是庶次子的朱允炆母以子貴成為繼嫡,雖說元嫡與繼嫡多少存在一些區別,可畢竟也是“嫡”,讓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壓兄弟中行三的朱允熥這個元嫡一頭,為通向皇太孫之路打下了基礎。
那么假如朱雄英健康成長又會如何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去世時,朱雄英年已19,堪堪弱冠,經過祖父與父王十余年系統培養,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繼承人,甚至可能早已被冊封為皇太孫,能力非半途出家的朱允炆所能比擬。
開平王常遇春墓
那么他有沒有能力繼承父王的班底,保住藍玉這位舅公,阻止藍玉案爆發呢?
阿越認為幾乎不可能。洪武中期隨著徐達等開國名將凋零,藍玉逐漸成長為第二代領軍大將,取得了捕魚兒海之戰等一系列輝煌的勝利??梢脖还讻_昏了頭,為人愈發放肆跋扈,各種篡越之事層出不窮,甚至連受到爵號由梁國公演變為涼國公這等警告依然不知悔改,反而更為放肆。放眼整個大明,只有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標能稍稍約束于他,其他人即便是長大成人的朱雄英也不具備這種潛質。
所以當太子朱標去世那一刻,藍玉的命運就已注定,不管明太祖選擇立子,還是立孫,都是死路一條。
可若朱雄英在世,藍玉案的烈度會減輕很多,不會出現牽連誅殺一萬五千多人這么大規模,十三侯、二伯中的某些人很可能被保下來。即便保不住十三侯、二伯,至少被余波牽連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會得以保全。
及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駕崩,作為繼承人的朱雄英已25歲,正是年富力強,可以大展拳腳的年紀。對待在藩的叔叔們,即便要順應歷史潮流進行削藩,也可徐徐圖之,無需像朱允炆那般暴力削藩。就算進行暴力削藩,并最終逼反四叔燕王朱棣,有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宿將坐鎮,還會被反推嗎?(其實歷史上建文帝不亂折騰,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阿越說
綜上所述,如果朱雄英沒有夭折,朱棣成為皇帝的可能性極低。然而歷史就是歷史,不存在如果,也無法假設。史實是朱雄英在9歲時不幸夭折了。
本來可以充當明太祖這柄利刃刀鐔的,起到緩沖作用的虞懷王的意外離世,在一定層度上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走向。朱雄英的死、朱標的死,成就了朱允炆的皇帝寶座,也成就了朱棣的永樂盛世。明成祖稱帝后的努力,何嘗不是在向父兄證明自己。
馬皇后劇照
順帶說一句,洪武十五年(1392年)八月初十,朱雄英的祖母馬皇后病逝,年僅51歲,離他夭折僅僅過去3個月。祖孫倆接連亡故,期間不無受朱雄英病逝的影響因素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