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隨著納粹德國于1945年5月投降,歐洲戰場基本落幕,但在亞洲與太平洋戰區,日本仍舊負隅頑抗。
美國對日本本土實施戰略轟炸,并于同年8月6日與9日先后在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加之蘇聯對日宣戰并閃擊東北,重創了日本最后的軍事抵抗意志。至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透過廣播宣讀《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國海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正式簽署投降書,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戰場的最終落幕。對于遭受日軍侵略長達八年之久的中國而言,這一時刻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
然而在簽字儀式的畫面中,人們往往會驚訝地發現,代表中國落筆的并不是在國內享有更高知名度的蔣介石,而是一位名叫徐永昌的將領,為什么簽字代表會是徐永昌?
徐永昌生于山東費縣,約在清末的時段里成長,家中雖非顯赫,但卻格外重視子弟的教育。當時的局勢完成稱得上兵荒馬亂,傳統科舉也在那個時代逐漸被新式教育替代,有志青年們往往志在從軍或從政,希望能通過實業救國、軍事救國或其他方式來挽回當時的國運頹勢。
當時的徐永昌考入了保定軍官學校,保定軍校對于近代中國的軍事體系影響深遠,其教學旨在培養具有現代軍事素養、執行力和忠誠度的軍官梯隊。
徐永昌在那里學習期間,不但掌握了步兵操典、戰術理論等軍事基礎,更在與同學的相處和實地演習中,開始形成作風穩健、行事嚴謹的性格標簽。
在孫中山倡導的國民革命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中,年輕軍官得到了迅速鍛煉與提拔的機會。隨著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逐漸整合各路軍閥勢力,一個更具統一性的國民革命軍系統開始成形。
徐永昌正是這個過程中涌現出的新式人才,他歷任各級軍官、參謀等職務,逐步在國民政府軍政體系內積累功績。雖然在當時許多將領之中,他的名氣一度不如何應欽、白崇禧、陳誠等人顯著,但在關鍵崗位上的踏實表現,卻讓徐永昌獲得了來自上層的關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后,中央最高當局發現了他在協調戰區、整合后勤以及與外方溝通上的潛力,這對于后來的投降簽字一事,實際上早早埋下了伏筆。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進入“全民抗戰”階段,國民政府需要整合全國的兵力、物力和外交資源。徐永昌在軍政部、軍令部等關鍵機構多有任職,參與戰區指揮系統的磨合。
他與何應欽等元老級軍事領導人在實際事務中有過相對密切的合作關系,但他并沒有在戰爭宣傳層面高調亮相,正是這種低調務實的作風,讓他在黨國高層內頗具口碑。
何應欽或陳誠之類的高級將領,往往處在輿論聚光燈下,肩負核心會戰指揮、國共關系維系、與美國官方商討資源援助等事務,而徐永昌則更多在幕后進行統籌。他沉穩的性格特質也使得蔣介石對其有所信賴,認為他可以在某些重大場合出面,而不會涉及復雜的派系矛盾。
徐永昌多次負責或協助國民政府與美國軍事顧問團之間的溝通,包括武器采購、軍械訓練、后勤補給、戰略部署等,因此與美國軍方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系。
他在與美國顧問團的交流中,展現出了較強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既能夠忠實地傳達中國戰場的需求,也能比較細致地體會對方提出的建議。這對于一個日后出席國際重大場合的將領來說,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素質。
畢竟在多國盟軍共處的舞臺上,不僅需要軍事才干,還需要一定的外事與外交能力。隨著戰爭的推進,日軍在太平洋戰區接連失利,日本天皇裕仁于8月15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可日本投降并非口頭一言,必須在國際法意義上完成嚴謹的簽署程序。
盟軍最高統帥部計劃于9月2日,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海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組織一場具有世界矚目意義的投降儀式,由日本政府與軍方代表當場簽署《降伏文書》,并在盟軍各國代表的見證之下生效。
按照儀式安排,美國方面毫無疑問要由麥克阿瑟等重量級人物出席;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新西蘭等國也都派了本國代表;而中國方面作為亞洲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參戰國、也是《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簽署大國,自然享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但這個重大場合究竟由誰出面簽字,國民政府當局在當時也有過一番認真考量。如果只看名氣或傳統資歷,何應欽確實是個呼聲極高的人選。何應欽與蔣介石配合多年,位居參謀總長、軍政部長等高位,是中國戰區極具代表性的將領。
然而,在安排日本投降的具體日程時,國民政府決定將更具實質分量的“國內投降”交由何應欽主持。相比之下,東京灣的儀式聚焦于國際舞臺,而南京這邊則直接涉及到對日軍的繳械、遣返,以及中國本土防務的接管工作。
兩者在意義上有所分工,分頭進行才更高效,也更能彰顯勝利國的權威。既然何應欽不宜分身,那么蔣介石是否有可能親自前往?當時的背景是,全國正值抗戰結束后百廢待興的微妙時刻,蔣介石必須坐鎮大后方,協調全國各地迅速接受日偽軍之投降,整合戰時體制向戰后體制的過渡。
蔣介石本人在對外外交和政治運籌上有更大的盤子需要統籌,包括與中共方面的對峙、與美國和蘇聯進行戰后秩序的談判等等。
況且,從蔣介石的立場來看,他更希望彰顯在中國領土內徹底擊敗日軍的威嚴,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國內各地的受降典禮上,令其影響更直觀、更可控,而將東京灣的重大儀式交給他信任、并能勝任的得力下屬,似乎才是更務實的方案。
再三權衡后,徐永昌進入了核心決策者的視線。他在軍界的資歷與何應欽雖有差距,但絕非邊緣人士。多年軍旅生涯證明了他的組織能力與服從性,也證明他在國際交流中有一定的溝通意愿和特長。對蔣介石而言,讓徐永昌出使東京灣,還可以在派系平衡上維持微妙的和諧。
畢竟,如果讓陳誠或白崇禧這樣的將領出面,可能會引發另一派系的不滿,導致國民黨內部派系斗爭變得更復雜。在政治生態中,徐永昌風格低調,頗具“中立”色彩,深得蔣的信任卻不會成為未來的政治威脅。可見,從人選的角度看,徐永昌是一種相對周全的折衷與選擇。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登上“密蘇里號”戰列艦,當眾簽下投降書,隨后輪到各同盟國代表依次落筆。圍繞在現場的記者大多把目光聚焦在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和日本外相重光葵等人身上,但當鏡頭掃過中國代表的那一刻,徐永昌的身影在歷史畫面里正式定格。
結語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簽字代表是徐永昌?如果從淺層去理解,我們會認為是何應欽分身乏術,而蔣介石又不想親自前往,徐永昌的身分與資歷恰到好處。
然而若從更深層去追溯,這一結果其實離不開他自身成長背景、在軍隊多年積累的聲望,以及在軍政體系內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和合作態度。更何況在當時的情勢下,中國不僅需要在國內實質掌控日本侵略軍的投降及撤離,也需要有人可以在國際戰場落下帷幕時能夠擔當重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日本投降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