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時候就接受 “能量守恒”“萬有引力” 等定律的教育,這些定律在我們這就像是鐵律。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 200 年前,牛頓力學在物理學家們的眼中乃是 “絕對真理”,直至愛因斯坦以相對論打破了絕對時空觀。今天衛星定位必須同時計算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和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效應,否則每天會產生10公里誤差。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奉為圭臬的物理定律,究竟是永恒法則,還是階段性的認知工具?
當物理學家深入微觀領域之時,原有的規則體系便遭遇了全方位的挑戰。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宣稱:粒子的位置與速度永遠無法同時被精確測定,而這種 “測不準” 的特性本身卻成為了新的定律。再者,量子糾纏現象表明,相隔光年之遙的兩個粒子能夠瞬間產生感應,這種被稱為 “幽靈作用” 的現象直接對愛因斯坦所秉持的局域性原理造成了沖擊。
在歐幾里得幾何里,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互交叉,然而在描述彎曲時空的黎曼幾何之中,平行線最終卻會相遇。物理定律所賴以表達的數學語言自身充滿了變數,這使得規律的恒定性被蒙上了一層陰影。
科學史充滿新結論推翻舊體系的案例。19世紀,牛頓經典力學曾稱霸學界、無往不勝。但在詮釋水星軌跡時,卻出現了每百年四十三角秒的偏差。這看似細微的誤差,卻是能量巨大的種子,孕育了出廣義相對論。時至今日,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在宇宙的奇點里產生了激烈的沖突。
哲學家庫恩曾經指出,科學的精進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線性累積過程,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變革,是一種 “范式轉換” 的突變。就像地心說被日心說取代不是數據修正,而是整個認知框架的顛覆。或許我們以為的宇宙規則,只是當前認識維度的投射。
南極冰芯鉆探研究表明,在 137 億年的漫長歷程中,光速的變化幅度竟小于千億分之一。這一穩定性著實令我們感到困惑:究竟是規律本身恒定不變,還是人類的觀測精度存在局限呢?暗物質研究顯示,現有的物理理論僅僅能夠解釋宇宙中 5% 的物質構成,其余的 95% 依舊處于規律認知的盲區之內。
如果是中醫的陰陽學說是為量子糾纏研究賦予了靈感,那么東方 “天人合一” 的思想就是與生態物理達成了共鳴。突破規律認知的關鍵,興許就潛藏于思維方法的變革之內。
站在今天,我們既不能妄說發現永恒真理,也不必陷入不可知論的泥潭。那些經過修正的定律,像是升級版的地球圖鑒。要知道,地球廣袤無垠,地圖永遠無法將其全貌完整繪就,然而,這升級版的地圖卻能夠引領我們向著更為遙遠的地方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