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人類一直將時空視作一種脫離物質之外、超越能量的無形結構。廣義計沙生命定律認為,時空也是物質的一種形態,是能量場的表現之一。就像海洋中的水彌漫整個水域一般,時空場彌漫著整個宇宙。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質量巨大的天體移動時,能夠引起時空的彎曲和形變。時空的這種改變會以波的形式產生漣漪向外傳播。
這究竟是什么含義呢?
時空的這種性質就如同水面或者巨大的橡膠墊,當星球經過時,會導致“水面”或橡膠墊產生凹凸,并激發出波紋,這種現象被愛因斯坦命名為引力波。
2016年,人類首次探測到了宇宙中的引力波,驗證了愛因斯坦的預言,證實了引力波的實際存在。我們明白,波的傳遞實際上是能量的傳遞,引力波的存在說明時空本身就是能量的表現形式。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了廣義生命定律的正確性。
那么,時空這樣的能量場是如何形成的呢?
牛頓認為,時空就像是建立在巨大平面上的建筑,與其中的物質無關。這種傳統觀念讓牛頓力學建立在了靜止的時空結構之上。牛頓在其中傾注了一生的精力,但最終還是將目光轉向了神學。
愛因斯坦則將時空視作一個橡膠氣球,氣球內的物質大小和形態決定了時空的外觀,造成了時空的彎曲。星球的質量和形狀導致了時空分布的不均勻。
時間和空間可以相互轉化,在星際間的大尺度上,它們實際上是一回事,時間被包含在空間之中,形成了四維時空。
量子力學的科學家們則從宇宙最微觀的層面看待時空,他們發現,在原子內部,微觀粒子沒有確定的空間位置。對于這些粒子而言,時空就像一根極細的橡膠管,空間幾乎不存在,時間包容了空間。微觀粒子只能通過電磁波的形式,從這一橡膠管般的時空隧道中釋放能量、傳遞信息。
時空究竟為何物?為何科學偉人始終無法擺脫這層無形的外衣?時空真的獨立于物質之外而與其無關嗎?或者說,即便與物質有關,也僅體現在物質的質量和形狀導致時空彎曲嗎?
大爆炸理論提出,時空是從爆炸中誕生的,宇宙蛋的膨脹形成了三維空間,而爆炸過程則形成了時間。但如果按此理解,那么在大爆炸之前,就應該存在時空。如同吹起一個氣球,氣球之外的時空原本就存在,只是氣球內部的時空是隨著膨脹而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理論又承認,宇宙蛋誕生于一個沒有任何物質、沒有時空概念的“絕對無”狀態。這讓人感到困惑。人們不解的是,超越于物質之外的時空,在大爆炸之前怎么可能不存在呢?如果沒有一個空曠的區域供宇宙蛋之外的時空存在,又怎能爆炸開來呢?
時空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
“無中生有,物極必反”。宇宙蛋從“絕對無”中誕生,這一點或許可以被人類所接受。但“絕對無”究竟是何種境界,這可能超出了人類的想象。
人類作為宇宙的產物,僅具備宇宙的信息,不具備“絕對無”的任何信息。因此,人類的大腦只能表達出與宇宙相關的信息,如同用自己的體細胞只能克隆自己,而不能克隆他人。我們這個時空的人,不過是宇宙的一個細胞而已。
從“絕對無”中誕生的宇宙蛋,是一個純能量的實體,不含任何實物粒子和化學元素。現今宇宙中的一切,均由這個純能量的實體演變而來。
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理論,在能量轉化為物質的過程中,不可能產生一個超然于能量和物質之外的東西。然而,人類至今仍認為時空是超然于物質與能量之外的存在,這顯然違背了質能轉換的自然規律。
因此,生活在宇宙中的人類對時空的理解可能只是一種錯覺。就像深海中的魚蝦誤把海水當作空曠的領域一樣,實際上時空也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時空場”。那種認為時空超然于物質之外的觀點是錯誤的,大爆炸之前的宇宙之所以沒有時空,是因為那時的宇宙蛋尚未開始質能轉換,純能量的宇宙蛋還未演化出時空場這樣的物質。
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不論是可見的還是不可見的,不論是明能量還是暗能量,依照人類的視角,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物粒子狀態的物質,另一類是各種能量場。這兩類物質都是能量的表現形式,它們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作用、普遍聯系,形成宇宙的“統一物場”,遍布整個宇宙。
實物粒子狀態的物質,即那些可以自然分割的物質,如正負電子、原子、分子、細胞、星球等;非實物粒子狀態的物質,即宇宙中的各種場,如電場、磁場、引力場、電磁波、暗能量場等,這些物質具有連續性,不可自然分割。實物粒子之間除了直接的相互作用外,主要通過這些場或波傳遞信息、相互作用。
20世紀初,科學家們在探索電磁波和光的運動奧秘時有了令人矚目的發現。它們不僅展現出波動的特性,也具備粒子行為,這種現象被稱作波粒二象性。為了方便研究,科學家們將這些能量波按照特定的能量值劃分,每一個分割出的能量單位被命名為量子。光,作為一種電磁波,它的傳播過程被理解為一連串的光量子的運動。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察覺到,不單電磁波表現出波粒二象性,諸如電子、中子、質子等亞原子粒子同樣具有這種雙重性質。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量子力學理論逐步建立并完善,為我們開啟了通往微觀世界的大門。
愛因斯坦在量子層面的微觀世界中揭示了質量與能量之間的轉換關系,即著名的質能方程。然而,他隨即將目光轉向更為宏大的宇宙尺度,致力于研究宇宙時空力學,并提出了震撼世界的廣義相對論,為我們開啟了通往宇宙宏觀世界的大門。
無論是亞原子尺度的微觀世界還是浩瀚宇宙的宏觀世界,似乎都是相互連接的,遵循著相同的運動法則。人類所處的時空環境中產生的錯覺,或許掩蓋了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系。
置身于時空中的人類,稱呼自己為時空的人。正因為身處時空,我們才得以在亞原子以下的微觀世界,尤其是量子領域,認識到那些不具備時空特性的存在。實際上,萬物皆在不斷地、無休無止地從一個極點走向另一個極點,然后返回原點,循環往復。人類所體驗到的宇宙基本特征,即時空,正是源于這極微觀的亞原子世界。
在量子級別的電磁波世界里,單個量子被視為純粹的能量體,不具備任何時空特性。然而,當它們以持續不斷的方式穿越我們的時空時,我們能夠感受到它們流逝的時間特性。在人類的眼中,它們的運動速度是每秒三十萬公里,這在宇宙中是時間流逝最快的速度。
然而,當我們從量子級別上升到實物粒子,如原子、分子、細胞,再到天體星球等更大尺度的粒子時,我們發現它們不僅擁有時間特性,還顯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空間特性。站在地球上,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存在。
當愛因斯坦以他的廣義相對論引導我們將目光投向銀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個宇宙時,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似乎再次變得模糊。三維空間逐漸演變為四維空間,甚至呈現出彎曲的狀態,時間也變得愈發緩慢。我們不僅在量子化的微觀世界中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逝,同時也在超大粒子級別的整個宇宙中感受到近乎靜止的緩慢流逝。
為何將整個宇宙視為一個巨大的實物粒子呢?難道它內部不充斥著廣闊的時空嗎?
借助廣義相對論,我們理解到地球作為一個實物粒子,擁有其特有的彎曲時空軌道。太陽同樣如此,它的時空軌道上運行著諸多行星。銀河系亦可視作一個實物粒子,其中包含諸多類似于太陽系的星系運行于其時空軌道上。以此類推,河外星系乃至整個宇宙亦可被視為一個有機的實物粒子。
根據這樣的理論,地球上的原子、分子、細胞、建筑物等任何實物粒子都應有其特有的時空軌道。但由于地球引力場的作用,它們成為地球這個巨大實物粒子的組成部分,在擺脫地球引力場之前,它們的時空軌道被地球的引力場所掩蓋,淹沒在地球自身的時空軌道中。
只有在萬有引力與慣性力達到等效時,廣義相對論所描述的時空范圍才得以顯現。如果太陽對地球的引力超過地球運動時的慣性力,地球將墜入太陽表面,無法展現其時空軌道。反之,如果地球運動的慣性力超過太陽的萬有引力,地球將逃離太陽系,進入銀河系,其時空成為銀河系時空軌道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時間和空間不僅是物質能量的表現形式,它們本身也不是獨立存在的能量結構,而是星體實物粒子固有的場能結構。無論是電子原子還是天體星系,這些實物粒子所擁有的時空軌道,都是其固有的一種場能結構,我們應稱之為時空場能結構。
至于引力波現象,實則為這些實物星體在運動變化過程中,其固有場能結構產生的擾動。無論星體或星系體積如何,只要它們在運動變化,就會導致星體質量與能量轉化上的變化,并以波的形式釋放或吸收能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