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钡膯栴},似乎長期困擾著中國制造業。
從早期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初級金屬制品,到近些年火熱的光伏、鋰電等新能源產品,中國似乎每個行業都容易出現產能過剩。
而在貿易戰背景下,外需嚴重受阻,也讓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中國為什么容易出現產能過剩?這與經濟增長模式、行政干預、產業層次等因素都有相關性。
GDP導向的政績考核體系與地方政府干預
產能過剩的首要驅動因素在于政府行政力量。
在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傾向于通過大規模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早期如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重資產行業因投資規模大、短期GDP貢獻顯著,成為地方政府的重點扶持對象。
此外,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也是造成“市場失靈”的重要因素。
地方政府通過低價供地、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手段吸引企業投資,人為壓低企業成本,削弱了市場價格信號的作用。例如,光伏產業在政策扶持下迅速擴張,最終因產能遠超市場需求而陷入嚴重過剩。
經濟結構、增長模式與市場機制缺陷
經濟結構、增長模式與市場機制本身的缺陷,也是容易造成產能過剩的重要因素。
中國經濟長期依賴投資拉動增長,也造成了“投資依賴型”的經濟慣性,導致無論地方政府還是市場主體,在發展經濟的手段方面首先考慮的是投資和擴張產能。
而近年來傳統行業需求峰值已過,制造業進入技術型、需求導向型的轉型,但前期擴張的產能難以快速調整,形成結構性過剩。
“非市場化”同樣體現在企業“退出機制”的缺失方面。
地方政府為保就業和稅收,并不鼓勵虧損企業破產清算。部分行業“僵尸企業”占比極高,但金融機構繼續輸血維持生產,加劇產能過剩。
信息不對稱與市場主體不成熟
在行政干預過多、產業層次相對較低的環境下,各參與投資的市場主體總體的成熟度也有限,習慣跟風盲目投資,對投資決策的審慎性和對產能過剩的殘酷性認知不足。
房地產熱潮中,很多實體企業都紛紛涉足房地產,但最后能全身而退的卻寥寥無幾;新能源熱潮中,無論是光伏組件、磷酸鐵鋰和新能源汽車,都是持續天量上產能,導致極為慘烈的價格戰。
即使在醫藥這樣相對小眾、冷門的行業,近年來也大量建設低效應用的GMP工廠,導致即使CDMO產能也嚴重過剩。
中國產能過剩的根源在于體制性矛盾與市場機制缺陷的疊加,破局的根本也在于確立經濟發展的正確觀念,回歸市場經濟的調節機制,進而逐步培育成熟的市場參與主體,促進產能的優化與轉型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