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青海西寧,丁香綻放。馬海龍攝/光明圖片
市民游客在西寧野生動物園參觀。楊司煜攝/光明圖片
提起青海省會西寧,你會想到什么?
這里是古絲綢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是許多文人墨客心馳神往的高原古城,卻也曾困頓于“青海戍頭空有月,黃沙磧里本無春”的生態桎梏,讓人望之卻步。
而今的西寧,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座森林城市,南北兩山如碧龍盤踞,各色花卉絢爛綻放,雪豹元素隨處可見,游客紛至沓來,感受“雪豹之都”“丁香之城”的獨特魅力。
從荒山禿嶺到草木葳蕤,從西北旅游大環線的中轉城市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中心城市,西寧正用生態保護之筆勾勒發展藍圖,以生態文化之韻激活城市靈魂,探索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生態打底:半城綠樹半城花
初夏的湟水河畔,嫩黃的草芽鋪滿大地,柳條褪去枯褐抽出新綠,野鴨三五成群,在淺灘愜意地曬著太陽。西寧市城北區火車西站社區黨委書記、社區級河長趙辛霞和往常一樣,帶著垃圾夾,提著垃圾袋,開啟一天的巡河工作。
“30多年前的西寧,山光禿禿的,別說樹了,草都沒長幾棵!”看著含苞待放的丁香花蕾,趙辛霞滿是感慨,“這些年,西寧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成為西北地區首個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雙榮譽的省會城市。居民散步、騎車、鍛煉身體,賞花、觀魚、靜聽鳥鳴……”
苦寒干旱的青藏高原,竟出了一座森林城市!
兩山對峙、三川交匯,在西寧的發展中,“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受制于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山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惡劣環境,一度讓西寧市民苦不堪言。
綠化西寧南北兩山、改善西寧生態環境,不能讓青海省會城市再這樣“荒”下去了!1989年,青海啟動實施西寧南北兩山綠化工程。當時全省財政收入只有6億元的青海,硬是擠出了1350萬元,全面綠化南北兩山。
然而,在荒山種出樹來,談何容易。“西寧山勢起伏,巖石裸露,土壤貧瘠,年均蒸發量是降雨量的近5倍!”西寧市南山綠化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陶敬說。
為了種樹,西寧人車載肩挑,運土栽苗;在山腳下建泵站,陡坡上鋪管道,將林灌系統遍布山體;西寧各部門、各行業劃片承包綠化責任區,將全民義務植樹運用于兩山綠化,幾代人花了三十多年時間,硬是在青藏高原上“種”出來了一座森林城市!
數據顯示,目前西寧兩山綠化總面積達51.6萬畝,南北山森林每年可滯塵7.5萬噸,比1989年滯塵能力提高了7.2倍;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7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穩定在12.44平方米。
“為了營造城市景觀特色,我們不斷豐富花卉林木品種,把花卉景觀作為美化城市的亮點。”西寧市林業和草原局城市綠化管理科科長杜向東細數春日西寧最佳賞花地:人民公園萬株郁金香即將綻放,文化公園的牡丹花雍容華貴,還有主次干道錯落栽種的探春花、榆葉梅、山杏、連翹……其中最為城市添色的花卉,當屬西寧市市花——丁香,種植面積占西寧城區花灌木栽植總量的70%。
“丁香不但具有較高觀賞價值,還能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西寧植物園高級工程師羅旭鵬解釋,“一方面,丁香喜愛陽光,耐旱、耐寒、耐貧瘠,養護成本低,容易成活;另一方面,丁香根系發達,可固定土壤,減少水土流失。丁香對干旱寒冷甚至高海拔環境具有適生性,大規模種植能有效發揮其改善城市微氣候、凈化空氣、涵養水土等生態功能。”
驅車行駛在西寧南繞城公路,南山山坡上,青海云杉整齊排列,祁連圓柏交織成墨色屏障,紫色、白色丁香點綴其間,層疊的綠意和斑斕的花影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生態名片:承載鮮明城市符號
“‘凌小蟄’為什么白天不出門?”
“‘凌小蟄’是一只在野外救護的野生雪豹,這些天它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好轉,出現緊張警惕、對環境不信任等應激反應都是正常的,慢慢地,它會適應這個生活環境,行為也會發生改變……”4月23日,西寧植物園(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科普宣教與對外交流部負責人齊新章在社交平臺上認真解答網友提出的各類問題。從瀕死救助、脫離危險,到恢復站立、行走和跳躍能力,雪豹“凌小蟄”康復的每個階段,都牽動著萬千網友的心。
據了解,2024年9月,西寧宣布打造“雪豹之都”,西寧雪豹獲得的關注度持續攀升。“新媒體平臺閱讀量累計超5000萬人次,大家通過‘云端監護’見證了這場生命奇跡。”看著監控畫面中的“凌小蟄”在籠舍中踱步,齊新章頓了頓,“如今備受關注的雪豹,在十多年前,還鮮為人知……”
被譽為“雪山之王”的雪豹,是青藏高原及中亞高寒山地生態系統的頂級捕食者,青海作為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三江源、祁連山、昆侖山等雪豹重要棲息地。位于西寧的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是國內唯一的雪豹繁育研究長期科研基地。
“這些年,我們先后完成了‘凌霜’‘凌不服’等雪豹救護和雪豹‘凌蟄’‘凌至’的放歸,成功實現3只雪豹的人工繁育。通過飼養展示和大眾科普,雪豹成了野生動物圈的‘頂流’,很多游客專門來西寧,就是為了一睹‘雪山之王’風采。”在齊新章看來,保護雪豹、宣傳雪豹是西寧打造“雪豹之都”的基礎,“雪豹之都”的生態名片對于引導社會大眾了解雪豹、關注生態也有著重要意義。
西寧與雪豹的聯系,不止于此。2020年以來,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連續多次拍攝到雪豹的活動影像。2021年11月,在西寧市湟源縣日月藏族鄉,紅外相機再次捕捉到雪豹的身影,填補了西寧市保護區外雪豹影像資料的空白。
雪豹現身西寧周邊地區,是當地生態環境改善的生動體現。當然,西寧還注重發掘生態系統所蘊含的多元服務價值特別是生態文化價值,促進生態價值向文化價值轉化。
記者了解到,西寧打造“雪豹之都”的規劃中有一項內容,即通過雪豹背后的故事,挖掘西寧豐富的自然物種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生態價值,以雪豹堅韌不屈的性格折射西寧人的精神風貌,凸顯城市獨有的文化特色。
作為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齊新章看到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通過雪豹救助故事了解西寧、認識青海,既驕傲又幸福,“現在的‘出圈’和熱度只是開始。就如一說到成都就會自然聯想到大熊貓那樣,希望未來有一天大家一提起西寧就會聯想到雪豹,它不僅是一個城市文化符號,也會為城市文旅發展提供助力”。
生態文化:與旅游發展雙向奔赴
2024年西寧半程馬拉松的獎牌,正面是簡約優雅的丁香花,背面則是威嚴的雪豹頭像。這場賽事,是西寧以生態名片助推文旅發展的縮影。
如何讓“丁香之城”“雪豹之都”的名片可觀可感?設計大眾喜聞樂見的IP形象,將雪豹、丁香元素深度植入城市公共空間,打造出獨特的西寧品位。
西寧文旅公司營銷策劃部辦公室里,擺著各式各樣具有西寧特色的文創產品,其中最搶眼的,當屬西寧“雪豹之都”IP形象——“寧萌”。
“‘寧萌’的設計靈感源自雪豹自然形態和生態習性,通過圓潤流暢的線條勾勒,塑造一個親近可愛的雪豹卡通形象。”工作人員孫麗將手中的“寧萌”毛絨公仔遞給記者,“近年來,隨著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文創產品不斷上新,滿足人們多樣化、個性化的文旅消費需求。我們和設計制作團隊精心打磨,推出10余款具有‘寧萌’和西寧元素的文創產品,涵蓋生活日用品、文具、玩具等多個品類,將創意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推動‘雪豹之都’‘丁香之城’品牌形象‘出圈’。”
孫麗又拿起一個“蓋碗茶”冰箱貼,杯壁上鐫刻著清雅的紫色丁香,掀開蓋子是憨態可掬的雪豹“寧萌”。“文創產品發售預告一經推出就受到市民游客歡迎。經過持續發力,增強了‘賞、游、購、學、健、娛’與雪豹的關聯度,‘雪豹之都’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孫麗說。
走進西寧植物園的生態苗圃,該植物園林業工程師毛英正仔細查看丁香生長情況。“苗木生長周期長,近幾年,我們以抗逆性強的丁香種和觀賞價值高的丁香種作為親本進行雜交育種,現在已經培育了近四百株雜交幼苗,后期還需反復選育……希望能培養出有較強抗逆性和較高觀賞價值的丁香新品種。”看著一株株丁香茁壯成長,毛英有了更多期待。
毛英進一步解釋,高原旅游常常受限于氣候和季節,丁香品種多樣、花期各異,通過科學搭配早、中、晚花品種,能夠延長賞花周期,為西寧旅游增色,形成“以花為媒、文旅共生”的發展模式。
生態文化與旅游發展正在西寧雙向奔赴:各類丁香開滿街頭,豹街·西海路美食街的斑馬線印上了雪豹“腳印”,高原明珠廣場高達13.8米的彩繪“寧萌”格外吸睛;河湟文化旅游節、“大美青海·高原足球”青超聯賽等文體活動中,雪豹與丁香元素有機融合;不久前,正式投運的全國首款文旅主題網約車“豹豹車”,拓展了西寧生態名片的應用場景……
“來這里不僅僅是旅游觀光,還能沉浸式體驗生態文化。”來自北京的游客王菲告訴記者,“雪豹元素處處可見,丁香花香直竄鼻腔,特別是這里的人們對生態的敬畏讓人感動。”
據統計,2024年,西寧累計接待游客3185.4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38.27億元,分別增長27.95%、25.01%。2025年1月至3月,西寧累計接待游客645.37萬人次,同比增長22.35%;實現旅游收入61.3億元,同比增長20.02%。
(光明日報記者 王雯靜 萬瑪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