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思辨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那么問題來了,從小習慣了找標準答案的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用發散、思辨、批判、質疑、深度思考的方式來探索不同的答案?
分享一個我覺得非常有效的方法,既能打破我們自己的思維慣性,獲得二次成長,又能帶動孩子的思維往更深、更廣的方向延伸。
這個方法就是: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和孩子交流。
01
蘇格拉底式提問是指:不直接給被提問者提供答案或者具體的知識,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追問、交談,引導被提問者深度思考,最終得出結論。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每天都會問為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會下意識的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成為孩子隨叫隨到的百科全書。
但最后,也只能是擴充了我們自己的知識量而已,孩子并沒有在這個過程中提升思維。
他只會發問,不會思考。
如果我們在一開始就使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把孩子的每一次發問都變成思考,讓孩子的大腦從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轉向主動思考知識的模式。
那孩子的思維能力就會向著新課標要求的方向瘋狂生長。
蘇格拉底式提問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明確問題,讓孩子對某個概念進行更加細致具體的思考。
比如:你覺得什么叫欺負?你認為什么樣的朋友才叫好朋友?如何判斷一個人生氣了?
2、挑戰假設,提出一個與問題相矛盾的觀點,或者指出不合理的地方,促使孩子反思。
比如:如果B小朋友說了讓A小朋友不高興的話,C小朋友為了給A打抱不平,出手推了B,那C是不是在欺負B?
3、探索論據,引導孩子找到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或者找到可以反駁觀點的論據。
比如:你為什么會認為xx不適合當班長呢?你能說一些具體的事情來證明他確實不適合當班長嗎?
4、替換觀點,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從不同視角得出答案。
比如:如果換作你當班長,面對好朋友不遵守紀律的情況,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班長的好朋友,你會如何做?
5、預判后果,讓孩子想想如果這么做,會有什么后果,如果不這么做,又會有什么后果。
6、質疑問題,問問孩子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式提問都是開放性問題。
既然是開放性問題,答案就不是唯一的,通向答案的路也不是劃定好的,需要孩子自己去開路找答案。
這些提問可以運用在很多場景,比如孩子問我們為什么的時候、親子閱讀的時候、我們和孩子出現爭議的時候。
不需要每次都問完所有的問題,根據當下的場景,問其中一兩個問題也是可以的。
02
我家用蘇格拉底提問法的場景多出現在親子閱讀上,每次讀完繪本,我都會和兒子來一場蘇氏討論。
就拿前兩天我們一起看的《小皮第一次照顧別人》這本書來說吧,兒子的思考著實讓我很驚喜。
我先大概說一下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吧:
小皮是一只離開父母,獨自開啟生活的小老鼠,她救了一只迷路的小小老鼠庫姆,為了找到庫姆的家人,她認識了曾是著名畫家,后因為妻子去世變得消沉頹廢,不再畫畫的老鼠大叔。
有一次,老鼠大叔發燒了,庫姆冒著風雪到鎮上找醫生,途中經歷了迷路、遇到天敵等危險,小皮徹夜不眠照顧大叔,給大叔煮草藥、物理降溫。
最后醫生終于趕來了,把大叔的病治好了,庫姆的父母也通過小皮留下的線索順利找到了庫姆。
經過這次事件,大叔終于重拾畫筆繼續畫畫了,庫姆和小皮成了好朋友,也學會了照顧別人。
看完書,我是這樣和兒子討論的:
我:老鼠大叔病好了以后,為什么重新開始畫畫了?他之前為什么不說自己會畫畫呢?(指出故事中看似不合理的地方,迫使兒子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個變化)
兒子:因為他的病好了。
我:他得了什么病?(我本來是想讓兒子反思他的回答其實不太準確,因為老鼠大叔沒發燒前也沒有重拾畫畫,所以畫畫和發燒之間并不存在邏輯關系。)
兒子:他得了2個病,一個是發燒,一個腦袋里的病(兒子的回答讓我非常意外,準確的說,是比我的思考更加深刻全面,我只關注到了發燒這個身體上的病,兒子所說的病好了,應該指的是腦袋里的病,因為我之前給他看過腦科學的書,說過情緒、情感與大腦有關)
我:我很喜歡你的這個解讀,發燒是身體上的病對嗎?那腦袋里的病是什么呢?(再次明確問題,讓兒子給腦袋里的病下定義)。
兒子難住了,回答不上來,這個定義應該是觸到了他的知識盲區。
我:大叔腦袋里的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進一步提問,促使兒子挖掘具體事件,從事件中推斷腦袋里的病是什么)
兒子:是他的妻子去世以后。
我:是的,他的妻子去世了,帶給他的感受什么呢?
兒子:應該是傷心、想念。
我:對,你說出了讓大叔腦袋里生病的情緒,他的發燒是醫生治好的,他腦袋里的病又是怎么治好的呢?
兒子:是小皮和庫姆治好的。
我:可是他倆不是專業的醫生啊,他們做了什么,治好了大叔?(挑戰結論不合理的地方,促使孩子尋找論據)
兒子:小皮和庫姆幫助了大叔,庫姆找來了醫生,小皮照顧了大叔。
我:恩,你說得很對,大叔從小皮和庫姆的照顧中,獲得了溫暖,這種溫暖可以讓大叔重新開心起來,有了重新畫畫的動力。
在這段討論中,我用到了蘇格拉底提問法中的第1、2、3個步驟,兒子對大叔得了2個病的解讀讓我非常驚喜。
這說明他對這個故事的思考是有一定深度的,并沒有停留在“發燒”這個顯而易見的疾病上,還與之前我們了解過的腦科學知識聯動了起來。
這樣的討論遠比我們看完書后直接問孩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有趣多了。
深刻的思考,是通往智慧的大門。
蘇格拉底式提問無疑是開啟深刻思考的有效途徑,在不斷追問孩子的同時,我們自己也被迫思考起來,這就是我說的二次成長。
別小看了孩子,只要我們善于提問,孩子總會給出精彩的回答。
在一問一答中,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思辨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不就培養起來了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