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越來越不愛聽父母的“忠告”,這是大多數(shù)父母的煩惱。
不過,停下來仔細想一想,問題真的是出在孩子身上嗎?很多父母在拼命想讓孩子成才,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孩子其實是父母的鏡像。
當孩子不愛讀書,不喜歡運動,甚至在社交上也顯得有些笨拙時,父母的身影往往是他們行為的最初來源。你看看,孩子就像一塊活生生的“吸水海綿”,他們在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中悄悄吸收周圍的一切。
作為父母,你是否也該問問自己:你在給孩子澆灌的,究竟是什么樣的“水”?
實際上,無論你想讓孩子從“懶癌晚期”轉型成書蟲,還是讓他們成為“運動狂人”,你得先問問自己:
你自己保持著學習的熱情嗎?你還熱衷于運動嗎?
所以,別總是站在高高的講臺上對孩子說三道四,卻忘了腳下的這片土地。
孩子從你身上吸收的,不僅僅是“你說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
第一、家庭氛圍的無形力量
從根本問題講起,父母其實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你想讓孩子聰明、勤奮、善良,還是堅韌?別光說不練,行動才是最能打動孩子的語言。孩子可能不聽你講道理,但他們一定會看你是如何做事的。
舉個例子,某個小男孩,從小到大最喜歡的事,竟然是觀察父母的工作模式——你以為他最喜歡的是玩游戲?
錯了,他最喜歡的是你如何在忙碌中奮斗。
父母如果能認真對待工作,孩子自然會在這種氛圍中,慢慢學習到做事的原則和方法。
反過來,那些一邊喊“孩子要努力學習”,一邊自己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刷手機的家長,真的能說服孩子去學習嗎?
他們的行為已經無形中告訴孩子:懶惰才是生活的標準。這個道理,其實在孩子每天的小小行為中都能找到蛛絲馬跡。
有一次,我回到家,看到孩子正在看小說。我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輕輕笑道:“你真厲害,居然能看這么多書。”孩子抬起頭,淡淡地說:“嗯,我也打算像你一樣,專心讀書?!?/p>
我頓時愣住了,心里一震:我什么時候變成了孩子的“榜樣”?這不就是那個“吸水海綿”的效應嗎?
所以說,孩子看到的,永遠是你做的,而不是你說的。
第二、改變自己,才是改變孩子的真正路徑
說白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讓孩子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通過自己先行一步,做出榜樣,讓孩子自覺地跟隨。
這是一個反向教育的過程——孩子不僅僅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也開始接受父母生活態(tài)度的熏陶。
我記得有一次,一位朋友分享了他小時候的經歷。
他說:“我從小到大沒怎么受到父母的強制學習,倒是有一件事讓我受益終生:每次放學回家時,爸爸都在做自己的事,媽媽也忙著她的事情。大家都很忙,但從沒放棄過自己的工作。
看到父母這么堅持,我也慢慢懂得了‘勤奮’和‘自律’?!?/p>
那一刻,我終于明白,父母的行動,才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
很多父母在擔心孩子學不好時,卻忽視了一個事實——他們自己生活中是多么缺乏“自律”。你總是讓孩子早睡早起,結果自己晚上玩手機到兩點;你讓孩子多讀書,自己卻一本書都沒看完;你讓孩子多做運動,自己卻懶得早晨跑步。
這樣的家里氛圍,孩子又怎么能有動力去追求那些“偉大”的目標呢?
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先從自己做起,給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榜樣的環(huán)境。而這個榜樣,不是你嘴上說的,而是你每天都在做的。
第三、父母作為榜樣的責任和角色
想讓孩子做得好,關鍵是父母先行一步。
父母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孩子“行為模式”的第一來源。這一點至關重要。
舉個例子,鄭淵潔的教育理念就非常簡單卻深刻。每天清晨四點半,他都堅持寫作,寫夠6000字。你看似簡單的堅持,實際上塑造了他女兒勤奮、專注的性格。
可有多少父母能夠在孩子面前展現(xiàn)出這種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呢?很多家長都會說:“要是我能早起寫作,孩子就能像我一樣努力學習?!逼鋵?,早起是你自己的事,而孩子看到的,永遠是你堅持的力量。
而這種力量,才是教育最強大的磁場。
所以,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通過簡單的“訓斥”和“命令”來塑造孩子,而是通過自我改變,讓孩子在你的“鏡像”中看到他們自己的未來。
因為孩子會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學會如何處理問題,如何面對挑戰(zhàn),如何承擔責任。
你每天做事的態(tài)度、方法和習慣,直接影響著孩子如何對待生活中的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