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在地球上一共經歷過四大王朝。白堊紀早期屬于恐龍極端興盛的第三王朝時期。那么這段時期的恐龍絕對霸主又是誰呢?
大家好,我是李旭
在白堊紀早期,當盤古超大陸的碎裂聲還回蕩在岡瓦納古陸邊緣的時候,棘龍與鯊齒龍這對時代霸主,正在用截然不同的演化路徑,書寫恐龍第三王朝時代的巔峰生存密碼。
棘龍的化石主要集中在摩洛哥還有埃及的白堊紀地層。這種巨獸體長可達 14 米,背部高聳的神經棘可以形成 2 米高的帆狀結構,既能用來散熱和儲存能量,又能用來展現高大威猛的獨特風采。2020 年科學家在對棘龍化石進行CT 掃描的時候發現,它們的尾椎骨和現代鱷魚高度相似,可以憑借船槳一樣的尾巴結構,讓它們在水中的推進效率提升40%。作為唯一半水生的獸腳類恐龍,棘龍的頜骨前端外突,牙齒呈現圓錐的形狀,和長吻鱷如出一轍,特別適合用來抓魚。但是在棘龍化石的胃里,既能看到1.5 米長的軟骨魚殘骸,也能發現翼龍的指骨,這足以證明它的捕食清單其實非常寬泛。
而在北非內陸地區,鯊齒龍以 14 米體長、11 噸體重成為陸地頂級掠食者。其頭骨長達 1.8 米,腦袋上大量的開孔結構不但能減輕頭骨重量,還有效增加了肌肉著力點,讓鯊魚一樣的鋸齒狀牙齒,咬合力增大到接近10 噸的水平。關于鯊齒龍內耳結構的研究表明,它們能通過低頻振動感知數公里外的獸群遷徙,配合上每小時35 公里的沖刺速度,鯊齒龍是極為高效的陸地獵手。在阿爾及利亞發現的鯊齒龍糞便化石里,曾經檢測到大量植食恐龍骨渣,這些骨頭里,甚至有蜥腳類的頂級巨獸,泰坦巨龍的殘骸!
但最有意思的是,同樣是十幾米長的頂級食肉恐龍,棘龍和鯊齒龍在整個恐龍第三王朝中,一直都處于相安無事,和平共處的狀態。這背后的原因在于他們的生態位高度分化。
棘龍占據河流淺海,專攻魚類;鯊齒龍統治陸地,獵殺植食恐龍。特提斯海的河流網絡為棘龍提供了穩定的漁場,內陸季節性降雨催生的植食動物群則成為了鯊齒龍的龐大獵物倉庫。
作為曾經繁盛一時的霸主家族,無論是棘龍還是鯊齒龍,都可以被進一步細分為很多大大小小的不同品種。比如說南美洲的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和阿根廷的馬普龍(Mapusaurus)都是鯊齒龍家族的明星成員。而巴西的激龍(Irritator)還有尼日爾的似鱷龍(Suchomimus)都是棘龍家族的重要成員。
但是再繁盛的恐龍家族也無力抵抗滄海桑田的地質和氣候變遷。大約在9,300萬年前,全球海平面陡然上升,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劇烈變化。棘龍賴以生存的河流系統被完全淹沒,而鯊齒龍也因為巨型植食恐龍棲息地支離破碎而找不到足夠的食物,最終雙雙滅絕。
在生物的世界里,每個時代頂級霸主的成功必然源于對當前環境的精準適應。但是一旦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最先被淘汰的往往也是這些處于食物鏈頂端的時代天驕。但正是因為恐龍第三王朝結束,更加精彩的恐龍第四王朝才會在數百萬年之后緩緩拉開大幕。
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恐龍,歡迎點贊關注,然后留言告訴我
我是李旭,陪您解讀科學奧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