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氏十七世曾祖父克中,生于1893年,1976年11月去世,享年84歲。曾祖母石氏,生于1894年,1970年12月去世,享年77歲。
在我的記憶里,就沒有看到兩位老人吵、打過,一生情深似海相濡以沫。 我祖籍陳樓鎮大顧村,清朝中期由15世天祖父明遠,天祖母陳氏帶領全家遷移到現在東湖街道左東社區,從此過上娘家門的日子。 曾祖父自年青時就勤勞持家,少言寡語,對孩子管教很嚴。曾祖母更有尊嚴,孩子們在她眼前不得有互不尊重的表現。我祖父弟兄姊妹六人,祖父老大,我記得他(她)們的稱呼都是俺兄,俺妹俺姐。曾祖母有個霸王條款嫁進來媳婦要聽話不得當家,嫁岀去的閨女不受氣必須說了算。這個條款雖然被廢除,但是還有陰影影響著。
當時家中有二樣手藝,草紙坊和打草鞋。農忙過后,我們家男丁都忙于草紙坊,女的忙于打苘(麻)鞋底,編草鞋。有這二項收入的維持,比普通家庭還是強多了。由于曾祖母勤儉持家,生活上特別儉樸,省吃儉用,就是收麥子季節也不讓孩子們吃上純小麥煎餅,總是放點其他雜糧,烙出的煎餅,那時叫七紅三白煎餅。在那個年代省吃儉用,辛辛苦苦的攢點錢,不像現在買車買房過上幸福的生活,而他們攢錢就是為了置地,結果解放時被劃為地主。 曾祖父母特別喜歡小孩,我們家族小孩特別多,叔兄弟姊妹,堂兄弟姊妹大約有20個,每天晚上都到他門前去玩。曾祖父吸的水煙壺,他平時告訴我們不要隨便去吸,防止將水煙壺里面的水吸到氣管嗆著,喝到肚子里肚子疼。每次用完他都是收起來,防止小孩吸,越是交待不讓吸,小孩越覺得好玩,特別聽到吸水煙壺時發出咕咕聲音,都想去試試。有一天外出水煙壺沒有收起來,幾個調皮的小孩就偷偷地拿過來嘗試一下,再輪到我哥的時候,心情激動高興猛一吸,吸到氣管里,當時嗆倒坐在地上咳嗽,沒有輪到的也都不敢吸了。
曾祖父回來聽說孩子們偷著吸水煙壺,就把小孩們叫到一起挨個訓,大一點的還挨了打。 曾祖父母住在村頭,家人干活來回時都要經過他的門前,特別是農忙時期,從地里干活回來家里沒有開水,就喝涼水,他們看到后,每天都提前給燒好開水,放一半在飯盆里涼著,回來就可以喝。農忙時中午吃飯都是隨便的,有煎餅、開水就行,不像現在中午要吃好,那時候中午根本沒有時間做。哺乳期的婦女要特殊地照顧,那就是切點蔥、姜放在碗盆里,再放點香油、鹽用滾開的水沖開,泡煎餅吃。在生活上二位老人照顧還是非常周到的。 每年冬天曾祖父要在他的外屋中間,用磚砌一個火盆用于烤火取暖。冬季天黑的早,吃完晚飯,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我的三個爺爺,還有叔叔,小孩子們都喜歡到那里去玩。
當時烤火用的材料都是麥糠、碎的木宵及雜草樹葉。先將碎料放在火盆里壓實,上面放一些軟草去點著,開始點燃時屋里有很多的煙霧,嗆的小孩子不敢進,曾祖父每天都是提前點燃好,在大家到的時候,屋里的煙霧就沒有了。每天晚上都是四世同堂,在一起講講故事,聊聊家長里短,三爺爺初小文化,找來故事書念給大家聽,沒有事做的將從家里帶來的玉米、花生、黃豆、山芋干在火盆里燒燒,分給大伙香香嘴。每天晚上一盆火,基本上快燒完了都才回家睡覺。 我們家族人丁興旺,我哥的兒子慶鋒出生時已達到五世同堂!曾祖父想炫耀自已一下說:“我們五世同堂給孩子起名叫五輩吧!”大家都覺得名字俗氣,沒人叫。
2012年4月是曾祖父120歲誕辰,為緬懷先祖,家族舉辦了紀念活動,參加人員不足一半,外地打工的子孫們都沒有趕回來,只是用視頻的形勢參加,四叔作了簡單的介紹。年近90歲的二爹眼含熱淚地給大家講一段故事:我們家族當時有二樣手藝,一是草紙坊,我們家那時所有男人們都會抄紙,現在抄紙的工具都沒有了,原保存的簾子掛在屋檐下,常年風吹日曬編織的線都朽斷叫我給丟掉了。二是打草鞋,打草鞋的爬床子還在,說著便叫人搬出他保存多年的爬床和爬頭,一百多年的木制品都變形了,爬頭也腐朽了,其他的輔助工具也都沒有了,我們家族就是靠這個爬床子打鞋底,編草鞋發展起來的。
我在寫這篇回憶錄時,想回家找回爬床把它修復一下,必定是100多年的產物很罕見,可作為歷史的文物傳承下去。一打聽,二爹去逝以后,家人把它給損壞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