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渝帆與一眾朋友相約廣安,游覽了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川東小城,一路走過龍女湖、沿口走鎮(zhèn)、建川博物館、協(xié)興老街、賨城里、西溪夜游、華鎣山……等景點,讓我對這座低調(diào)的紅色小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廣安的眾多景致中,華鎣山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存在。常言 “不由華鎣山,不算到廣安”,這座山脈起于大巴山麓,止于重慶江津,擁有約 8000 平方千米的廣袤天地,最高海拔達(dá) 1704 米。它不僅有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廣袤的森林,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與動人傳說。
華鎣山上景點眾多,除了大熊貓苑、石林、紅巖文化以外,有一條公路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便是被稱為 “華鎣最美網(wǎng)紅公路”的紅巖公路,這條全長 13.96 公里的公路,沿華鎣山蜿蜒而上,沿途有華鎣山游擊隊廣場、江竹筠烈士等英雄人物雕塑,以及華鎣山武裝起義簡介等 10 余處與 “紅巖精神” 相關(guān)的文化記憶長廊,將自然景觀與紅色文化完美融合,是一條都能感受到歷史厚重與革命精神的公路。
紅巖公路中,最為精彩的一段當(dāng)屬 21 道拐。這 21 道回頭彎,起止點高差達(dá) 753 米,在有限的距離內(nèi),展現(xiàn)出了公路建設(shè)的獨特魅力。車輛行駛在這蜿蜒曲折的道路上,每一個轉(zhuǎn)彎都帶來新的視角與驚喜,我們當(dāng)天還遇上了云霧,山體若隱若現(xiàn),使得沿途的景色更顯旖旎與神秘。
為了記錄這條公路的美景,我們特地選了一處平坦的臺地,泊下車來,升起無人進(jìn)行了航拍。從空中俯瞰,21 道拐就像一條靈動的巨龍,在云霧間若隱若現(xiàn)。云霧時而輕柔地纏繞著公路,時而又迅速散開,露出道路的輪廓,如夢如幻。遠(yuǎn)處的山巒在云霧的籠罩下,也變得朦朧而富有詩意,與蜿蜒的公路構(gòu)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
同行的當(dāng)?shù)嘏笥呀榻B說,如今我們看到的紅巖公路,并非最初的模樣。曾經(jīng)的路況很不好,通行困難。為了讓更多人領(lǐng)略華鎣山的美景,傳承紅巖精神,2018年才重新修建的旅游扶貧公路。在修建過程中,建設(shè)者們克服了地形復(fù)雜、施工難度大等諸多問題,才打造出了這條兼具美觀與實用的公路,讓華鎣山與外界有了更緊密的連接。
相較于盤龍古道600道彎的極致、晴隆24拐的抗戰(zhàn)史詩、怒江72拐的雄渾壯闊,華鎣山21道拐雖以"小而美"示人,卻自有一番韻味。它沒有商業(yè)開發(fā)的喧囂,保留著最本真的紅巖基因;它不追求網(wǎng)紅打卡的喧鬧,卻以云霧為紗、革命故事為魂,在蜀道群星中綻放獨特光芒。若說怒江72道拐是險峻的代名詞,那么這里則是詩意與熱血的共生路,半部紅巖史,滿目山河情。
正所謂:
華鎣勝境蘊(yùn)崢嶸,廿一彎環(huán)入碧穹。
云海翻騰蜿蜒路,石林肅立憶英雄。
紅巖血染千秋志,天路魂牽萬里風(fēng)。
莫嘆此途名氣小,幽奇獨蘊(yùn)亦驚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