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小紅書發布了一條“觀鳥趨勢報告”,報告指出,觀鳥,正在成為一種“抬頭就能參與”的新生活方式,觀鳥的熱度已經超過了春天熱議的“柳絮”和“放風箏”。
現在的年輕人觀鳥,專業設備和野外生存技能不再是必須了,帶著好奇心和手機就能出發,鳥迷們不僅抬頭看樹,也低頭看書,一大批與鳥類相關的圖書正在走紅。
入門從鳥類科普開始
對于鳥類愛好者來說,鳥類的自然科普讀物無疑有巨大吸引力。天際線叢書《鳥類的行為》《怎樣理解一只鳥》是鳥類入門科普的經典讀物。《鳥類的行為》作者珍妮弗·阿克曼走訪世界各地的觀鳥圣地和鳥類學實驗室,用嚴謹而生動的文筆拓寬讀者對鳥類的認識,為什么清晨會有嘰嘰喳喳的鳥鳴?鳥兒是天生就會用鳴叫交流嗎?鳥類擬聲的實際用途是什么?這本書解答了許多關于鳥類的趣味行為問題。
《怎樣理解一只鳥》同樣是一部聚焦于鳥類行為科普的書,書中還有非常多高清的鳥類照片讓讀者一飽眼福,本書作者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童文菲具有扎實的專業背景,以簡明通俗的科學語言介紹相關領域的經典知識,還介紹了世界各地鳥類學家的前沿研究成果。
在了解了鳥類的基本行為和習性后,就可以入門看一看觀鳥的正確姿勢了,書如其名,《怎樣觀察一只鳥》這本面向親子的讀物其主要內容就是帶領讀者走向觀鳥第一步,博物學家、自然插畫家克萊爾·沃克·萊斯利用300幅生動的鳥類彩鉛畫作教會讀者如何從尾羽長度、頭部輪廓、喙的大小識別鳥的種類,帶領著喜歡鳥兒的人們從零基礎開啟觀鳥之旅。
觀鳥全指南
不同的地方生活著不一樣的鳥,對于生活在南方地區的讀者來說,曾任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師的資深觀鳥人士廖曉東著作的《我的第一本觀鳥日記》在鳥圈中頗有名氣,這是一本經典觀鳥啟蒙書,以76種南方常見鳥類為線索,用日記形式串聯科學知識和趣味故事,書中還預留了筆記區,鼓勵親子實踐共同記錄,培養科學思維。
對于普通的觀鳥愛好者來說,我們最容易觀察到的鳥類就是生活在城市中的鳥,隨著觀鳥愛好者群體的壯大,以城市為主題的觀鳥指南也出現了,今年4月底,江蘇首部校園野生動物觀察手冊《發現身邊的自然——南京校園野生動物觀察手冊》正式亮相,這是首部江蘇校園生態口袋書,全書系統梳理了南京校園內常見的脊椎動物127種,包括魚類4目14種,兩棲類1目8種,爬行類2目15種,鳥類15目80種,哺乳類6目10種,無脊椎動物77種,帶給讀者重新認識校園的獨特視角,走進身邊的野生動物鄰居們。該書是一本實用的觀察指南,提供了詳細的觀察方法和技巧,無論是初次觀察者,還是經驗豐富的觀察者,都能夠輕松上手并開展有效的觀察活動,本書的主編張燕寧表示,“希望這本手冊能成為一把鑰匙,讓更多孩子發現: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從認識校園里的麻雀開始。”
“12只鳥兒”治愈你
觀鳥曾經是一項比較小眾的興趣愛好,但在近幾年來破圈而出與年輕人產生了更多情感聯結,對于年輕的觀鳥愛好者們來說,觀鳥不是一場專業的競賽,而是美好生活的切片,觀鳥愛好者們追求的不是多么高清的照片、多么珍稀的鳥類,隨處可見的麻雀、夜鷺都是鳥圈頂流,舉著長槍短炮拍鳥的專業出片,拿著手機拍出一堆糊圖也自得其樂,觀鳥成為治愈心靈的良藥。
英國作家查理·科貝特將鳥給自己帶來的改變寫在了《12只鳥兒,治愈你: 大自然的幸福課堂》這本書中。查理·科貝特童年在農場度過,成年后從事商業金融新聞報道,輾轉于全世界各個城市,繁忙的生活讓他壓力重重,母親的去世更給他的心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創。《12只鳥兒,治愈你》是科貝特在觀鳥中自我救贖的心路歷程,書中不僅有自然科學的一面,還有許多關于鳥的詩歌、民間故事,除了為觀鳥文化增添了一抹雋永的文學色彩外,本書也充滿了作家本人自傳性的私人回憶,科貝特從鳥兒的身上獲取了超越悲痛的力量,本書的譯者曾心儀認為,“鳥兒讓我們注意到了大自然的這種變化和生機,把我們從小我的困惑中解放出來,從而獲得一種更豁達的心境,讓我們在有限中看到無限,從剎那中看到永恒。”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