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副班長龐國興在作報告時這樣向上級領導匯報。
這是發生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如今這個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印度一度在國際上淪為笑柄。
從龐國興的語氣就能看出,在這一戰中戰士們和印度士兵有著怎樣的戰斗差距,印度人甚至將這一場簡單的邊境保衛戰硬生生打成了首都保衛戰。
龐國興
而這一戰之所以取得勝利,除了我們的戰斗力超群,與總指揮官劉伯承元帥坐鎮指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如果沒有劉帥及時指出關鍵點,我們很可能在重要作戰節點出現問題,后果不堪設想。
那么當年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劉伯承元帥又提出了怎樣的問題呢?
“印度為什么要這樣?”
這句話出自1962年的毛主席,這一年的10月12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公然下令,稱要將中國軍隊從印軍占領的地區清除掉,公然侵占中國領土9萬多平方公里。
要知道中國和印度早前的經歷可以說是“難兄難弟,同病相憐”,之前也一直保持著相當友好的關系,一度“稱兄道弟”。
尼赫魯
那么印度為什么會對中國發難,又為什么會覬覦中國的領土呢?
事實上該事件的始作俑者還要從印度淪為殖民地時期說起,1849年印度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早就看上了印度這塊肥肉。
以他們的風格,對別國土地有著瘋狂執念,隨后便將目光移向了不遠處的西藏地區,意圖以此跳板控制更多區域。
為了霸占這片土地,英國人做了不少齷齪事,多次挑起地區斗爭,激發漢人和藏族人矛盾,甚至一度派遣大量武裝部隊進駐西藏地區,想要強占中國土地。
當然這種“奢望”最終落空,但英國人并沒有放棄,1914年公然召開了所謂的漢、藏、英三方參加的西拉姆會議,并在會議期間劃定了從未被我們承認的“麥克馬洪線”。
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將中印雙方原本默認的習慣邊界線向北推移約一百多公里,將約有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直接劃進了英屬印度殖民地,名義上成為了印度的土地。
這也為之后中印之間的矛盾埋下了隱患,致使印度政府十分膨脹,真的將這塊土地當成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1947年印度獨立后,尼赫魯成為了印度第一任總理,在中印關系保持了一段時間的相對和諧后,尼赫魯終于露出貪婪的嘴臉。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對西藏以南的大片土地躍躍欲試,在沒有知會中國的情況下,派兵越過雙方習慣線侵占了多塊中方領土,想以此試探中國的態度。
當然,其實印度選的這個時間完全不算意外,當時中國正值抗美援朝時期,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立國之戰,國家的關注點也都在東邊,無暇顧及西線地區的印度,也就讓他們占到了便宜。
沒想到的是中國的隱忍和寬和并沒有引起印度的反思,反而得寸進尺想要侵占更多的中國土地,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印度人借鑒了英國人的骯臟“套路”。
1959年在印度的煽動下,西藏農奴主發動叛亂,印度借機向中國提出將中印邊境處的12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印度,遭到中國的嚴厲拒絕后,印度政府開始在邊境地區“搞事情”。
其無視中國警告,意圖“先下手為強”逐步蠶食侵占該地區,最終于1962年10月爆發了一場嚴重的邊境沖突事件。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從抗美援朝開始印度就蠢蠢欲動,為什么直到1962年才將這種矛盾搬到臺面,甚至刻意將其演變為邊境沖突呢?
事實上以印度的國力,雖然已經開始發展,甚至比剛剛結束戰爭的中國還要起點高,但其憑借的卻是背后多方勢力的支持,中國和蘇聯交惡給了印度可乘之機,有著蘇聯在背后支持,印度的膽子也越來越大。
再加上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問題,有了世界兩大最強國的支持,印度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印度的失敗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盲目自大地挑釁、以為背后有依仗的囂張、對自身實力的錯誤預估,以及強占中國土地本身就具有的非正義性。
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這次遇到的對手前所未有得強大,戰斗經驗豐富的各級將領和解放軍戰士,在“軍神”劉伯承元帥中控指揮多個優秀將領戰場布局,向印度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戰爭美學。
劉伯承參與指揮的最后一場戰斗
1959年下半年,隨著兩場小規模邊境沖突的發生,中國和印度的關系變得十分緊張,為了盡快解決該事件帶來的影響,周總理親自去印度訪問,就是為了和尼赫魯政府進行協商。
但印度對中國的主動和友好并不買賬,甚至有可能將我們的友好視為“軟弱可欺”,不僅沒有撤軍還加大了對中國領土的蠶食力度。
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會議上作出指示,稱“印度挑起的大大小小的沖突是蓄謀已久,簡直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魯想打仗,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會奉陪到底”。
會議結束后,中央在第一時間成立了戰前指揮部,讓正在養病的張國華中將返回西藏進行戰前準備,同時調回了已經在軍事學院工作多年,軍隊中威望極高的劉伯承元帥。
當時中央方面關于是否要打這場仗有很多人并不贊同,認為國家的經濟需要恢復發展,而且西藏地區條件艱苦,不管是地形還是氣候都沒有絕對勝利的打算,關鍵時刻劉帥在“主戰”方面投出了至關重要的一票。
“有難度,但并不代表不能打,還是有出路的。”毛主席點頭贊同。
于是1962年10月17日中央正式下達對印作戰指令,劉伯承元帥在毛主席的囑托下,以七十歲高齡親自前往西藏軍區坐鎮指揮。
劉帥已經離開前線十余年時間,這次再度出山,足見中央對這場戰斗的重視,以張國華為首的西藏軍區將領們也很高興。
他們多數出身二野部隊,劉帥是他們的老領導,不管是指揮風格還是雙方配合都有著相當默契,大家紛紛要求劉帥擔任作戰總指揮,但劉帥想都沒想就拒絕了。
他認為應該將機會留給年輕人,張國華一直扎根西藏,對前線后方都相當了解,于是劉帥向眾人表示:
“我只是來當個編外人員,具體怎么打還要你們來,我可以提供一些意見。”
張國華
隨后劉帥又單獨找到張國華中將,希望他在開戰前提醒前線的戰士,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對待這次戰斗,
“這些印度人是參加過二戰的正規軍,不能輕敵,要將其當成是美國士兵來打。”
張國華向來重視老領導的教誨,并表示一定不會輕敵,他們從不打沒有準備的仗。
10月20日對印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本次戰斗由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相配合,分東西兩線同步作戰,本次總指揮由張國華中將擔任,并親自負責東線戰場的作戰指揮工作。
由于事先得到劉帥的指揮,戰士們對待敵人十分認真,然而事實卻狠狠開了大家一個玩笑,向來有著“軍神”之稱的劉帥竟然也有分析錯誤的時候。
劉伯承
一開始前線的戰士,真的將印度人當成“聯合國軍”的強度和作戰能力來打,但剛剛開戰后戰士們就懵了,印度軍隊堂而皇之地進入到我軍陣地的射擊范圍,根本沒按套路先隱蔽后構建工事來打。
甚至連軍事布局都大剌剌地擺在了我軍戰士眼前,印軍似乎覺得自己已經占據地形和兵力優勢,完全沒把我軍戰士當回事,一時間戰士們確實沒有動手,主要是不知道要怎么對待這伙大胡子們。
隨著槍聲響起,大家也顧不上太多,立即按照預定計劃與敵人展開戰斗,當戰士們發起沖擊時,輪到印度軍隊慌了,他們以為中國會像往常一樣不會主動發起攻擊。
因此很多印度士兵還一廂情愿地認為,即便是挑釁也不會打起來,印度軍隊在我軍猛烈炮火下,一開始就被打得潰不成軍。
很多印度軍隊打都沒打就開始后撤,這時候戰士們才意識到,原來戰斗準備階段自己太緊張了,導致實際作戰中太拿印度軍隊當回事,他們根本就是不堪一擊,在解放軍戰士的追擊下,印軍的火炮部隊直接被我軍全殲。
這種情況連張國華將軍也沒想到,他本來已經做好了長時間戰斗的準備,因為高原地區交通不便,很多后續物資都還沒有運上來,第一階段的戰斗就結束了。
戰斗結束后,有不少戰士和前線指揮官表示,印度軍隊的戰斗力別說趕得上“聯合國軍”,甚至都不如國民黨雜牌軍,實在太不經打。
僅僅幾個來回,解放軍戰士就把印度軍隊打得潰不成軍,順利搶回了所有印度人之前強占的土地,摧毀了印軍新設的多個據點。
期間就發生了那出經典戰斗橋段,也就是龐國興等人由于和部隊失去聯系,干脆展開了夜間突襲的獨立戰斗,并取得了全方位勝利。
中印軍人對峙
就在大家以為印度人戰斗力弱不禁風,完全沒有和解放軍相較實力時,劉帥再次將張國華叫到跟前,劉帥表示還是要告訴你一樣的話:
不要輕敵驕兵必敗,印度人絕不會善罷甘休,后續很可能有大動作,作為戰斗總指揮,張國華的工作還遠沒有結束。
聽到劉伯承元帥的指示,張國華也謹慎起來,后來的事實也證明,“姜還是老的辣”,劉帥關鍵時刻的冷靜,是后續戰斗我軍能夠保持優勢的主要原因。
最后一擊
“你們以為自己穩贏了嗎?當務之急就是要抓緊搶修幾個關鍵節點的公路,保證各類物資平穩運輸,這樣才能從容面對敵人的突襲,留給大家時間不多了。”
這是劉帥在第一階段戰斗結束后,面對興高采烈的將領潑下的一盆冷水,也是對指揮部提出最中肯老成的意見。
劉帥再次跟張國華強調,不能輕敵一定要趁著現在重視后勤補給,務必要求戰士們抓緊時間做戰斗準備,力求在大雪封山前徹底結束這場戰斗。
隨著后方中印兩國政府的談崩,第二階段戰斗已經蓄勢待發,印度方面根本沒有停戰的打算,反而不斷地向前線增兵運送補給,大有長期作戰的準備。
很快印軍就集結了3萬兵力,沿著東段開始向駐扎在當地的我軍部隊進攻。
這次的印軍顯然做好了準備,并運用了一定的戰術,對解放軍部隊擺開了“長蛇陣”,以縱向的方式向我軍陣地有序推進。
劉帥經過分析認為,敵人的戰斗陣形雖然很合理,但并非無懈可擊,一字排開的陣形最怕的是將其分段切開,這樣敵人首尾無法連接,可以采用分段擊破的方式予以打擊。
張國華中將立即針對劉帥的思路進行惡劣戰斗部署,指示前線部隊可以先以少量兵力牽制印軍,同時采用穿插戰術,對敵人主力中心部位予以打擊。
11月16日第二階段戰斗打響,戰士們根據指示以穿插迂回的方式,對印軍的長蛇陣進行“打頭、擊背、剖腹、切尾”,迅速打亂了敵人陣形,在兩天時間里徹底打破敵人的進攻趨勢,并對敵人的軍隊進行分割擊破,21日這場戰斗以印軍全軍覆沒正式結束。
解放軍戰士用兩個階段的戰斗教會印軍做人,印軍面對解放軍部隊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抵抗能力,將尼赫魯本來打算進行的一場“侵略戰”生生打成了“首都保衛戰”。
面對自己的全線潰敗,印度終于也認清了自己和中國軍隊的差距,接受了和平談判的建議。
結語
在這場精彩絕倫的系列戰斗中,我們打出了大國尊嚴,也讓印度再不敢輕舉妄動,打破了印度人的大國夢。
同時最后階段的果斷撤兵,也是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什么是大國風范,這些都是國家的高瞻遠矚,他們的策略保證了中國在之后的幾十年時間里擁有了穩定的發展環境。
戰斗結束后,毛主席多次和身邊的人評價劉帥的指揮藝術,稱劉伯承是“一條下凡的龍,沒有什么事能夠阻擋他”。
這次的自衛反擊戰能夠取得勝利,劉帥功不可沒,他運用豐富的作戰指揮經驗,在后方他以敏銳的戰略眼光縱覽全局,發現了不少可能被印軍鉆空子的關鍵點,最大程度避免了我軍遭受損失,是當之無愧的杰出軍事指揮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