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現場。本報記者 崔立東攝
□本報記者 崔立東
日前,五大連池市的種植戶們抓住天氣晴好時機迫不及待地奔向黑土地,撒下今春第一把種子。
伴隨著今春第一犁開犁,這場事關全年收成的第一場硬仗,在五大連池市有力有序地展開。
春風吹拂著五大連池廣袤的土地。拖拉機低沉的轟鳴,混合著新翻泥土的獨特氣息,喚醒了沉寂一冬的黑土地。
在和平鎮四平村一大塊平整的耕地上,勁鵬種植合作社的播種機正在開足馬力播下今春第一批玉米種子。
作為五大連池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紀洪坤這段時間“長”在了地里。他抓起一把黑土細細捻捏:“不干不濕,墑情正好。”他又剝開一粒粉紅色的玉米種子包衣,仔細觀察:“這層粉紅色的包衣是種衣劑,下地后可起到殺菌、抗病、有效抵御低溫的作用,相當于給種子穿上一層‘防護衣’。”紀洪坤說,“這只是五大連池市今年春播推出的‘防病增產套餐’的一部分,這種套餐能夠在苗前給種子提供營養,可提高單產20%左右,一公頃地能多打1000斤糧食。”
“一粒種子好壞事關一年收成,沒有好種子,打不出豐收糧!”中農發五大連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衛峰也在現場密切關注著播種情況,作為種子生產供應商,他比別人更關注播種作業。他說,種子好壞主要看“芽勢”,“芽勢”強出苗率才能高,苗才能壯,經過包衣的種子,出苗率能夠再提高10%左右。
現場指揮作業的勁鵬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張洪武指著正在播種作業的“阿瑪松”播種機介紹,這臺進口播種機價格80多萬元,是目前播種機界中的“扛把子”,其播種精度和效率比傳統播種效率大大提高,每小時播種量可達5公頃,播種的質量能夠實現“苗全苗齊苗壯”,有效提高單產。
采訪時,農民朋友也都無一例外地提到了種子。“選好種子是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張洪武舉例說,去年他種植的高蛋白大豆品種“圣豆87”和高油大豆品種“沃豆5”創下了畝產526斤歷史新高,而選用的玉米品種“迪龍”也大幅提高了單產。“今年在田間管理上,再加一把勁,努力再創新高!”
張洪武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新增加了1500公頃地,總量達到2500公頃,所以又新增了機械力量。
“僅農機這一塊,今春又投進去好幾百萬元!”說這話時,張洪武咧嘴一笑:“沒有大投入,哪有大產出。”
在播種現場,快速運轉的農業機械只見播種,未見施肥,田間地頭堆放的也只有成垛的種子,并不見化肥。
紀洪坤告訴記者,過去種地都是“種肥同施”,這種傳統的施肥方法存在諸多弊病。而現在將播種和施肥分開,先施肥后播種,在施肥中采取分層施肥,階段性供肥,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地溫,使耕層上下“通透”,釋放濕度,提高糧食單產。
眼下,這種被稱為施“卡肥”的施肥模式,正在被當地農民廣泛接受和推廣。
在播種現場,記者還發現一個耕地壟型上的變化——“小壟變大壟”。
紀洪坤解釋:小壟變大壟的好處是平方米的綠葉面積更加均勻合理,減少了壟溝面積,擴大了壟體面積。可以增加有效株數,提高糧食產量。
春耕之變,還有很多。嚴格意義上說,在五大連池市,備春耕已經從去年秋天就開始了。
除了“小壟變大壟”,秋翻秋深松、秋耙地、秋起壟、深松淺翻、黑色越冬、秸稈全量“還田”等農墾種植模式在五大連池市全面開花。
據介紹,五大連池市周邊有8個北大荒集團所屬農場,全市612萬畝耕地面積中,243萬畝屬于農場。近年來,農墾現代化的耕作技術越來越受到當地農民朋友青睞,也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紀洪坤介紹,早在今年年初,五大連池市就出臺了《對標農墾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加快對標農墾先進經驗。
今年春耕,五大連池市建設37個對標農墾示范區,總面積15萬畝,通過技術服務、代播代管、合作共建等模式,將標準化作業模式輻射到周邊200萬畝耕地。在這里,技術不再是高冷的學術名詞,而是化作一次次田間的示范、一場場生動的培訓、一個個精準的診斷,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提升糧食單產的澎湃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