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沙國家濕地公園其實是我在新疆摩旅時隨緣“撿”到的一個景點,本來以為只是普普通通的小水庫,結果卻越航拍越是感到驚艷。稍作了解后得知,它的總面積竟然高達2000公頃,是片猶如鑲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的綠寶石般的生態瑰寶,作為我國最西端的濕地生態系統,它不僅承載著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的重要功能,更構筑起阻擋沙漠東侵的天然屏障。
這片濕地的水源堪稱為“世界屋脊的饋贈”,主要來自喀喇昆侖山脈墓士塔格山和公格爾峰的冰川融水,匯聚成依格孜也河與庫山河兩條母親河后,一年四季滋潤著整個公園的生態系統。據說運氣好的話,還能在這里看見成群的候鳥掠過波光粼粼的水面,與遠處巍峨的喀喇昆侖山脈相映成趣的動人畫卷,但遺憾的是,顯然我沒那么幸運。
另有資料顯示,英吉沙縣國家濕地公園的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光脊椎動物就多達25目52科148種;黑鸛、白尾海雕等7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在此棲息;赤麻鴨、綠頭鴨等候鳥種群數量高峰期超過2萬只。在2024年春季觀測中,更是首次記錄到中亞特有的白翅啄木鳥種群,這一發現讓英吉沙濕地在全球鳥類保護地圖上的地位格外凸顯。
濕地內分布著南湖、西湖等五大核心水域,通過薩罕大溝等支流相互連通,形成"五湖兩河"的生態脈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水庫,這個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水利工程,如今已成為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蓄水量達1200萬立方米,在旱季為整個濕地提供關鍵補給。
不得不說,總共投資19763.4萬元(近1.98億元)的濕地保護工程正在創造多重效益。水源涵養工程使周邊地下水位較治理前上升1.2米,沙塵暴天數從年均21天降至9天。生態產業方面,有機魚年產量達80噸,周邊發展起6000畝生態農業,帶動就業超2000人。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學團體1.2萬人次,維吾爾族傳統漁獵文化展示館成為網紅打卡點。2024年啟動的"濕地醫生"項目,培訓當地牧民擔任生態管護員,既解決就業又增強保護力量。
令人振奮的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研發的"荒漠-濕地過渡帶修復技術",采用耐鹽堿植物組合與微生物菌劑協同治理,使其周邊的植被覆蓋率提升40%。無人機巡護系統實現72小時全區域覆蓋,AI識別技術可自動統計鳥類種群。2025年初建成的生態氣象站,能提前72小時預測沙塵天氣,為保護決策提供科學支撐。這些技術成果已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濕地推廣,形成可復制的荒漠濕地保護模式。
而這片綠洲的未來發展藍圖早就已經繪就,根據《英吉沙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5)》,將建設絲綢之路生態文化廊道,打造集生態保護、科研監測、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國家示范濕地。正在申報的國際重要濕地認證,有望使英吉沙成為中亞遷徙鳥類的重要驛站。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這個公園位于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城南部4公里處的丘陵地帶,從葉城自駕前往喀什的時候肯定會路過,可惜四周大部分都被綠色鐵絲網攔住了,所以沒無人機的話只能爬坡觀景嘍。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找到它的正門口入內游玩,據說目前還是免門票的,但我覺得它太大了,很容易讓人望而卻步,呵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