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版基金主要資助優秀公益性出版物的出版,包括圖書、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等。國家出版基金堅持“體現國家意志,傳承優秀文化,推動繁榮發展,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宗旨,重點資助堅持黨的出版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代表我國出版業發展水平,代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發展水平,對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的優秀出版項目。
經國家出版基金專家評審并報國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員會批準,2025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名單已經公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兩個項目入選。
入選項目概覽
抗日戰爭史話(65冊)
·著作責任者簡介·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是全國范圍的民間非營利的群眾性學術團體,成立于1991年1月23日,是由從事中國抗日戰爭史、中日關系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有關單位自愿結成的學術性的全國性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叢書主編王建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清華大學卓越訪問教授,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外交史、抗日戰爭史。著有《抗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系》、《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國民政府外交戰略與對外政策》、《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五卷《戰時外交》等,共同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先后獲第七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提名獎、第十一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中國抗日戰爭史(全八卷)》(獲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等。
該叢書各冊作者均為目前抗戰史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和中堅力量。
· 內容簡介 ·
近年來有關中國抗日戰爭史的專業研究已經取得很大成就,成果豐碩,但學術成果的普及程度不夠,以致社會上有關抗戰的奇談怪論及娛樂化現象屢見不鮮。為改變這一狀況,普及抗戰歷史知識,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于2022年發起組織大型學術普及叢書《抗日戰爭史話》的編纂工作。該叢書作者囊括了全國各地的高校及研究機構中對抗戰史素有精深研究的資深學者和中堅學者,他們在各自擅長的專業領域,將其研究成果以史話形式向社會推出。
叢書共65冊,分五大版塊,涵蓋抗戰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社會等諸多領域,選擇其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專題、事件、人物展開論述,既展現了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艱苦抗戰以及中國與反法西斯盟國的國際合作,也揭示了日偽在淪陷區的統治與日軍戰爭罪行,從而整體勾畫出不同視野下的中國抗日戰爭圖景。
中國法制史考證新編
(全七冊)
· 著作責任者簡介 ·
楊一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西北大學法史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曾任中國法律史學會會長。中國法律史專業研究方向。已出版獨著、合著和主編科研成果50余種,獨著有《重新認識中國法律史》《明〈大誥〉研究》《明代則例輯考》等,合著有《歷代例考》等。主編有《中國法制史考證》(15冊)、《中國法制史考證續編》(13冊)、《歷代令考》等。整理和主持整理《古代法制資料鉤沉》(10冊)、《古代珍稀法律典籍新編》(30冊)、《中國律學文獻》(33冊)、《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40冊)、《清代判牘案例彚編》(100冊)等大型法律古籍叢刊25部,內收有法律文獻2100余種。
· 內容簡介 ·
為推動法律史學創新,楊一凡研究員于1981年秋提出了法史“三大學術工程”總體設想,確定了“法史考證”子工程的基本任務:撰寫出版三部大型法史系列考證叢書,為法史研究提供基礎性科研成果。
本成果系“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是《中國法制史考證》(2003年出版)、《中國法制史考證續編》(2009年出版)的續集。全書420萬字,由160多個法史考證專題研究成果構成,分為《法制通考》、《先秦秦漢法制考》(上下冊)、《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法制考》、《宋元法制考》、《明清法制考》、《近代法制考》六部分七冊編輯。書中所述,均為作者的獨立見解:或是對前人不實之論的駁正,或是對爭議問題的考辨,或是對史籍記載錯漏的厘正,或是對尚未探討問題的論證,或是對法律古籍版本的考釋,代表了近年中外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能夠達到的最高學術水平。
策劃:重點項目辦公室
編輯:張思瑩
審校:孫美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