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廣州琶洲螢火蟲“五一”漫展期間,展館外圍發生一起公共場所不雅行為事件。
兩人在活動舉辦地周圍的酒店玻璃窗邊,上演親密舉動并高調與樓下行人互動引發圍觀,同時大量視頻圖片也迅速傳遍海內外社交平臺,一時間爭議沸騰。
更具爭議的是,后續有網友扒出當事人雙方其中之一可能為跨性別者(男跨女),信息真假尚未最終核實,但相關討論卻已經在網絡上發酵。
同時隨著“漫展”、“二次元”、“cosplay”、“攝影”等詞匯的介入,使得不少路人觀眾再次感受到國內“漫展”的混亂性。
在網絡輿論風暴中,「漫展」再次成為眾矢之的。但這一次,真的該怪「漫展」嗎?
個體出格,群體背鍋: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
「漫展」本應是動漫愛好者交流、展示創作、體驗cosplay(角色扮演)的公共平臺。
在「漫展」上,參與者可以盡情地展現自己,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當一次個體的不當行為被無限放大,「漫展」就很容易再次被打上“邊緣”“低俗”“無序”的標簽,甚至被誤解成“次文化溫床”,但這是極度不公平的。
無論是Coser、動漫創作者還是普通愛好者,絕大多數二次元群體都在認真維護展會秩序,傳播積極健康的文化內容。
為何「漫展」越來越成為“獵奇”事件的發生地?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漫展」已經不再是那個“圈地自萌”的小眾聚會,而是一場線上線下聯動、熱度流量齊飛的二次元狂歡。
隨著二次元文化從小圈子逐漸擴圈,“泛二次元”擴圈趨勢愈發明顯。各種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網紅打卡、品牌聯動,使得漫展的參與人群早已不局限于資深宅男宅女。
一批批“非二次元”的人,正在快速涌入這個本該屬于熱愛者的空間——他們的關注點不是動漫文化,而是如何借場景蹭熱度、博流量、變現。
他們看中的是——“宅男人傻錢多”,這是現實中的一種刻板印象,但它正成為某些群體進入漫展的動機基礎。
漫展不再只是“愛好者的聚會”,它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流量洼地。
于是,擦邊cos、騷擾擺拍、獵奇直播、乃至此次高調挑釁公共倫理的行為,開始不斷出現于“漫展周邊”。并被包裝成“文化事件”,實則是對亞文化社群生態的消費與扭曲。
這讓公眾逐漸將“漫展”與“尺度邊緣”、“公共失序”等標簽綁定,而那些真正想要安靜展現熱愛、分享創作的二次元人群,反倒成了被動背鍋的一方。
而這次事件,更是將這些誤解進一步激化。
“二次元”不該為“流量綁架”買單
明明是私人行為,卻因為發生在“漫展”附近,再加上當事人身份的特殊性,就被輿論不斷延伸、無限外擴,最終成了整個“二次元文化”的負面代表。
事件主角是否跨性別,不應成為公眾批判的重點;公共行為是否越界,才應是輿論監督的核心。極端個案,往往因“獵奇”效應被放大,進而掩蓋了整個群體的努力。
畢竟黑紅也是紅,黑流量也是流量。在如今這個“流量至上”的自媒體時代,已經見證過太多“吃”黑流量而獲得百萬粉絲然后線上帶貨實現財富自由的例子。
如果我們讓“泛二次元”的擴圈帶來的商業騷亂,掩蓋了原本熱愛文化的純粹初心,那是對整個社群的傷害。
5.4日晚上事件的當事人,本不該會被大量人群發現,無論情侶之間是否有著獨特的愛好與玩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本應無傷大雅,更不該引起風波。
但其積極與樓下行人互動引起關注的行為,正是證明了其內心渴望獲得關注的不良想法。
你可以喜歡角色,也可以大膽表達;可以展現自我,也可以追求認同。但你不能在公共空間挑戰底線,更不能讓整個文化圈層為你的“作秀”買單。
在“文化包容”等理念日益被接受的今天,更需要我們理性看待、冷靜發聲、依法依規表達,不將個體的行為誤認為群體的常態,也不以偏概全地否定整個文化圈層的價值。
公共場合應遵守基本秩序與倫理,這是所有人共同的責任。
最后
不要因為一個人出格,就否定一群人的熱愛。不要因為一次事件,就放棄對文化的尊重。
“次文化”不是“問題文化”,它是這個時代年輕人最蓬勃的精神出口之一,別讓熱愛淪為流量犧牲品。
無論是主辦方、觀眾,還是文化愛好者,每一個人都在共同構建著公共文化空間。
我們期待一個更加文明、包容而有序的展會環境,讓“次文化”成為連接共鳴與創造力的橋梁,而不是情緒與流量的戰場。
我們相信,熱愛不會沉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