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的日本上皇明仁,又傳出健康亮紅燈的消息。
據日媒報道,上皇因患有腦積水癥狀,近期出現身體不適,醫療團隊建議他盡快入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目前,他原定參與的所有公開行程已全部取消,將專心靜養。
這位在位時間長達30年的天皇,雖已于2019年退位,但他的一舉一動仍備受關注。畢竟,他不僅是日本憲政史上第一位主動“生前退位”的天皇,也是在位期間極少數走進人心、打破神秘光環的皇室人物。
而這一次,病情雖非立即危及生命,卻再度引發外界對這位“活著的昭和-平成交界線”健康狀態的憂心。
什么是腦積水?為何高齡老人特別危險?
據共同社報道,明仁上皇目前被診斷出**“正常壓腦積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簡稱NPH)**癥狀,這是一種好發于高齡人群的神經系統疾病。
簡單說,就是腦部脊髓液排出受阻,造成腦室擴張,對大腦組織產生壓迫。病人早期可能僅表現為步態不穩、反應遲緩、記憶減退,容易被誤認為是“年紀大、自然老化”。
但若任其發展,不僅會加速認知退化,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癡呆、大小便失禁、行動障礙等一系列癥狀,極大影響生活質量。
目前醫學上主要通過腦部MRI檢查進行判斷,若病情發展嚴重,可通過腦室引流手術改善癥狀。但這對91歲高齡的上皇而言,無論是診斷、治療,都是一場必須謹慎處理的挑戰。
一位“愿意放下權杖”的天皇
日本皇室歷經千年,自古講求“天皇終身制”。但明仁上皇卻在2016年罕見公開表達退位意愿:“我年事已高,恐難以履行國家象征職責。
這一聲明在日本社會掀起巨大回響。按照當時《皇室典范》規定,天皇不得主動退位。最終,日本國會為他量身訂做“特別法”,允許他成為近200年來第一位“生前退位”的天皇。
2019年4月30日,他正式讓位于長子德仁,即現任天皇。
退位后,他與皇后美智子搬出皇居,過上更隱居、安靜的生活。雖然不再參與國政象征事務,但他偶爾會低調出現在災區探訪、博物館活動等場合。日本民眾仍親切地稱他“上皇陛下”。
一生淡泊,卻親民至深
明仁上皇不是那種站在高臺上的“皇帝”,他的一生,更像是走入人群的“民間君主”。
在他身上有許多“破格之舉”:
- 他是日本第一位與平民女性結婚的天皇,皇后美智子出身普通家庭,這段婚姻曾引發保守派震動;
- 他堅持子女接受普通教育,讓皇太子德仁與弟弟秋筱宮在學校和大眾孩子一起成長;
- 他學術素養深厚,著有關于魚類研究的論文,是真正的“科研天皇”。
尤其在東日本大地震、阪神大地震等國難面前,他與美智子皇后跪地慰問災民的畫面,成為許多日本人記憶中最溫柔的力量。
91歲高齡,意味著什么?
在現代醫學延長壽命的今天,91歲雖然不算罕見,但對于肩負國家象征職責、常年操勞心力的皇室成員而言,仍是一段“極限旅程”。
他已是日本皇室歷代最長壽天皇。而在2019年退位之時,明仁上皇已年滿85歲,即便退休后生活節奏減慢,仍未遠離公眾事務,健康狀態一直受各界關注。
這次病情雖不危急,但提醒人們:連“看起來不老”的上皇也到了需要長期護理的年紀。
寫在最后:時代的交棒與告別
在日本,“平成”意味著一個特殊的時代——經濟泡沫破裂、地震災難頻發、社會結構轉變,都是在明仁時代鋪展開來。他雖無法干涉政務,但身為“象征天皇”,他的所作所為始終被看作國家的風向標。
他選擇在有尊嚴的時候退位,也代表著一種對時代責任的放下。如今年事已高,他的住院并非只是一個“高齡名人就醫”的簡單新聞,更像是一場“從昭和走來的老者”緩緩與公眾告別。
未來幾周,他是否需要進一步治療、是否能康復出院,仍有待官方通報。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結果如何,明仁上皇已經在日本人的記憶里,留下了一個溫和、體貼、謙遜又真實的象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