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一提起漢代的石闕,很多人立馬想到的可能就是路邊那一對對、看著像門樓一樣的大石頭。但如果只把它們當成普通的“門樓子”,那可就真有點小看這些沉默了千年的石頭了。
這些石闕,絕不僅僅是蓋起來給人看的建筑。在等級森嚴、規矩繁多的漢朝,它們實實在在地代表著當時的社會秩序,是人們身份地位的一種外在標志。
闕,不只是看門的,更是身份的名片
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代。最初它可能確實與瞭望、警戒的功能相關,立于宮門、城門之外,起個警戒作用。
你看甲骨文里的“闕”字,就像兩邊對稱的門樓,中間特意留了個缺口,把它的樣子畫得明明白白。不過到了漢朝,闕的意義和用途早就超出了最初站崗放哨那么簡單。
特別要說的是,漢代的闕還分木頭和石頭兩種。宮殿、官府門口那些大多是木頭搭的,風吹雨淋,時間長了自然就沒了,現在能看到的很少。
反倒是那些立在墳墓、祠堂前的石闕,用料扎實硬朗得很,就這么矗立了一兩千年,成了我們今天觸摸漢代歷史的重要憑據。
那為什么偏要選擇石材?一方面,石材堅固耐久,更能滿足漢代人追求“不朽”、希望自己的功勞家族的榮耀能一代代傳下去,石頭這種能扛住時間侵蝕的材料,正好滿足了他們這種愿望。
另一方面,建造石闕耗費巨大,本身就是財富與權力的象征。
更關鍵的是闕在漢代成為了一種等級標識,不是誰想建就能建,更不是想建成什么樣就建成什么樣。
《漢書》、《后漢書》等史料雖未明確記載詳細的“闕制”,但從現存石闕的形制、規模以及墓主身份來看,其間必然存在著不成文的規矩。
天子、諸侯王、列侯、高官乃至地方豪強,所能使用的闕在形式(如單闕、雙闕、子母闕)、體量、雕刻精細度上都有潛在的區分。
比如,四川雅安的高頤闕,墓主高頤官至益州太守,其闕體雄偉雕刻精美,是漢代地方高官身份的直觀體現。
而河南登封的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作為廟闕,則服務于國家級的祭祀活動,其規格自然又有所不同。
最后別忘了,闕還有一個挺實在的功能,那就是“劃定地界”。
從皇宮到墳墓,石闕如何‘劃定’神圣與世俗?
在中國古代許多重要建筑群前,比如皇宮、官署、祠廟乃至墓地,你總能看到一對叫“闕”的建筑,對稱地立在入口軸線的最前面。
當人們走近闕樓,自然就意識到即將踏入一個有特定含義和規矩的地方。宮殿前的闕彰顯的是皇權的威嚴,而官署門前的闕則象征著國家法紀的肅穆。
而在古代墓葬建筑中,石闕的角色尤其重要。這和漢代盛行的“事死如事生”觀念緊密相關,人們相信對待逝者要如同他們生前一樣,因此墓葬被精心營造成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
這一整套布局,共同營造出莊嚴肅穆、甚至略帶幾分神秘的現場感受。立在這里的石闕,因此不只是一個物理上的入口標記,更是一道精神層面的界碑,它宣告由此進入的是逝者的世界,一個介于生死之間的特殊區域。
這種空間界定功能,也在時刻提醒著來訪者進入不同場所,需要調整心態,遵循特定的行為規范。在皇宮前,需心存敬畏;在官署前,需謹言慎行;在墓地前,則應懷有哀思與敬重
然而,需要理解的是石闕并非孤立存在。它總是與其后的主體建筑、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一個具有特定禮儀功能的完整空間。
闕的具體形制、高矮規模、雕刻紋飾,都并非隨心所欲,而是嚴格地與整個建筑群的等級、性質相匹配。這種整體性的規劃與設計思路,正是漢代社會所尊崇的禮制秩序在建筑藝術上的直接反映。
難道說,建造這些石闕僅僅是為了視覺上的氣派嗎?答案顯然并非如此。這與兩漢時期,尤其是東漢,國家統一強盛、推崇儒家思想、社會等級森嚴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漢代石闕的意義何在
想想看,從京城到地方,無論是皇家陵園,還是官僚貴族的墓地、祠堂門口,都能見到這種樣貌相似、高高聳立的石闕。
它們就像一個個標準化的印章,明確地表示這里是大漢的地盤,帝國的權威和等級規矩,到處都適用。
不僅如此,石闕還是儒家思想的“廣告牌”。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忠、孝、節、義這些儒家推崇的觀念成了社會的主流。
而石闕上的雕刻就是一個重要途徑,這些畫像內容極為豐富,既有神話傳說(如西王母、伏羲女媧)、歷史故事(如荊軻刺秦王、周公輔成王),也有現實生活場景(如車馬出行、宴飲樂舞、庖廚農耕),更有大量宣揚祥瑞吉兆和忠臣孝子事跡的圖像。
但這些雕刻真不只是為了裝飾,它們是被精心設計出來的,目的就是用圖像這種直觀的方式,給大家“上課”,把儒家倡導的倫理道德、歷史經驗、甚至對生死的理解,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
比如,很多墓闕上都刻著“二十四孝”或者類似表現孝順的故事,這既是在強調“孝”這個儒家非??粗氐膬r值,也寄托了后人對去世長輩的懷念和敬意。
這么一看,石闕就像是一個露天的、能永久保存的“故事板”或“道德宣傳欄”。
再者,建造石闕本身也是一種社會行為,一座大型石闕的修建,需要調動大量的工匠、石材和資金。這不僅展示了主人的經濟實力,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組織能力和工藝水平。
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都表明,一些著名石闕的修建,往往耗時多年,工程浩大。這種投入,本身就是對家族聲望、社會地位的一種“投資”與鞏固。
然而,就是這樣用堅固石頭建造、象征“永恒”的石闕,最終也沒能永遠矗立下去。
東漢以后,社會動蕩不安,門閥士族這些大家族勢力崛起,他們對傳統的厚葬風氣和相關的禮儀規矩有了新的看法,不像以前那么熱衷修建石闕了。
再加上連年戰亂經濟凋敝,大家日子都不好過,自然也沒那么多閑錢和精力去搞這種耗資巨大的項目。
結果就是石闕越建越少,到了魏晉南北朝之后,基本上就從中國的建筑舞臺上消失了。
信息來源:《千年漢闕│古代建筑“活化石”》,七曲山風景區,2024年4月24日。
信息來源:《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沉淀千年風霜的石頭能告訴我們什么秘密?》,澎湃新聞,2024年3月1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