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由“中”與“國”兩個部分組成,其中“中”直接意思源于“地中”,地之中央的意思。
周初何尊銘文記載:武王營建洛邑以“宅茲中國”,史書記載印證這段銘文。周禮記載:夏至正午日影“一尺五寸”之地為“地中”,洛陽處于地中一帶,史書記載嵩山太室山之上為天帝居所,且“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陽陰之所合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總之,“中國”來源比較清晰,就是以洛陽一帶為地之中央,古人認為此地建立的王國,自然就是可以號令天下的“中國”。
問題在于:早期的“中”代表什么,如何演化出“地中”的意思?過去,一般認為“中”字始于“立表測影”,其中一豎是“立表”,中間的“口”或是圓圈或是其他,最終演變為“中間”的意思,但位于陜西襄汾陶寺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字更可能與“圭尺”相關。
首先,陶寺圭表分置
立表豎放,圭尺與之垂直橫放,正午日影照射立表,會在圭尺上“勾”出日影,通過日影長短,古人以此判斷季節農時。
其中,“表”又被稱為“股”——大腿骨,這是因為早期“以人為度”,腿骨支撐人站立,故而表又稱股,與“勾”出的日影結合,就是“勾股定理”之“勾股”名稱由來,另外“表”也是如今“手表”稱呼的由來。
因此,圭表是立表測影的一套工具,缺一不可。但陶寺遺址卻令人意外,因為它的圭表被分開來了。
陶寺早期貴族墓,隨葬立表,紅色木長桿的“表”,復原長度 2.25 米。除此之外,陪葬品還有17支箭桿,18 枚骨鏃和多達132 副的豬下頜,因此學者推測他是高級官員,位高權重。
陶寺中期王墓,隨葬圭尺,是一把奇怪的“木胎漆繪圭尺”,由黑綠粉紅三種顏色組成,距今4100年左右,第11格刻度非常突出、代表的是夏至正午日影長度,恰好呼應了尚書中唯獨“敬致夏至”。此外,該墓葬還有圭表測量用的玉琮游標、玉戚垂懸和玉戚景符工具套。
雖然陶寺分為早中晚三期,晚期對中期墓有過“清算”,包括對墓葬的破壞等,但上述兩個墓葬均沒有被破壞。因此,這一現象表明陶寺的圭尺與立表分置,就是一人掌握立表、一人掌握圭尺。
其次,圭表誰更尊貴
早期王國的權利源于天文,一方面是因為古人認為天國、天帝居于天上,一方面觀象可以授時,通過天象了解時間,可以指導農時,即“觀象授時”。于是,掌握天文就掌握了政權。
可見,立表測影也是權力的象征,但圭與表分置的原因何在,其中又是誰最為尊貴?
道理非常簡單,圭表分置的背后,折射的是權力制衡,或內部權力分配,單獨拿出圭尺或立表,都沒有辦法立表測影,需要兩樣東西聚齊才行。
至于誰更尊貴,無疑圭尺更為尊貴,原因有三:其一,圭尺出土于王墓,陪葬的還有玉琮游標、玉戚垂懸和玉戚景符,立表出土于貴族墓,兩個墓葬等級不同;其二,立表重在八尺長度,但圭尺卻制作復雜,要有相應刻度,日影投射其上,通過刻度才能判斷季節;其三,陶寺圭尺顯然更為復雜、華貴,詳見上文介紹。
第三,中字一豎是圭是表?
按照傳統認知,中字源于立表,但既然“地中”源于立表測影,而立表的重要性低于圭尺,那么中字到底源于立表還是圭尺?可見,傳統認知可能有誤!
上文提到的上圖“玉琮游標”,作用是套在圭尺上,用于卡定刻度。因為日影“勾”在圭尺上,稍瞬即逝,需要將之標識下來,然后判斷背后的季節時間。
正午日影照在狹窄圭尺上的時間很短,然后就會偏移道圭尺之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而將“玉琮游標”套在圭尺上,就猶如一個橫放的“中”字!因此,中字理應源于圭尺與“玉琮游標”的組合,也是王權的象征,最終慢慢演化為“中心”等意思。
當然,甲骨文中的中字,中間“口”上下都有兩條絲帶一樣的東西,究竟代表什么意思還不清楚。有人認為甲骨文中字是立桿旗幟,其實可能不對,因為“口”字下面還有兩條絲帶,這就不太好解釋了。
筆者認為,或是商朝對“中”的認知有所變化,或是扎絲帶防止“玉琮游標”滑動,或是其他什么特別目的。
總之,以陶寺圭尺情況看,早期的“中”,應是套有“玉琮游標”的圭尺,背后代表的是王權,政權交接的信物之一。因為通過立表測影,可以測算農時、測得地中等等,于是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諸多含義,其中之一是“中間”的意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