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納悶了,他們憑什么叫‘芬達’?”
2023年9月,歌手楊坤在個人直播間突然摔了瓶飲料。
鏡頭掃過被砸的易拉罐,罐體赫然印著“四川芬達”四個大字。
這個與可口可樂旗下經典產品同名的山寨飲料,正以每箱15元的價格在某電商平臺熱銷。
山寨廠商把名人姓名、品牌IP變成“流量密碼”,原創者反倒成了弱勢群體。
楊坤團隊透露,他們已收集3000多條消費者投訴,發現超6成購買者以為這是“楊坤聯名款”。
涉事商家卻在法庭答辯時竟辯稱:“芬達是通用名稱,叫這個能幫歌手蹭熱度。”
1
翻看楊坤的維權時間線,會發現維權成本高得離譜:
2022年發現山寨產品后,團隊先后向平臺投訴17次,但涉事店鋪改頭換面繼續賣;
2023年取證時,發現商品詳情頁用AI合成楊坤肖像,還標注“本人代言”;
最抓狂的是,有消費者留言:“才15塊,比真芬達便宜,管它是不是正牌!”
某山寨品牌負責人曾囂張放話:“告我們就漲粉”,蹭明星熱度反而越活越精神。
找不到法律依據是原因之一。
《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姓名權商用”認定模糊,商家玩起“擦邊球文學”;
消費者這一面,超7成受訪者認為“便宜就行”。
楊坤在法庭陳述時哽咽:“我的歌迷會給孩子買錯飲料,這比被抄襲更讓我難受。”
臺下不少律師都紅了眼眶。
楊坤選擇死磕。
他做了三件事,意外引發年輕群體共鳴。
第一步,在抖音直播時故意拿山寨芬達當道具,自嘲“這罐子比我專輯銷量高”;
第二步,迅速聯合正規品牌推出“防偽版歌手聯名飲料”,收益捐給反盜版基金會;
第三步,團隊開發“明星商標AI識別系統”,消費者掃碼就能驗真偽。
95后消費者小林說:“以前覺得明星告山寨是小題大做,現在才明白他們在為我們較真。”
這場官司早已超越商業糾紛,成為社會大眾對流量價值觀的拷問。
楊坤的遭遇絕非孤例。
在電商平臺上搜索“明星+食品”,能看到“楊冪同款酸辣粉”、“肖戰聯名辣條”等奇葩商品。
2
某山寨廠老板自曝:“我們有一套‘造星流水線’,先蹭熱度起名,再PS明星照片,最后買水軍刷好評。”
流量販子專門監控明星動態,24小時內生成山寨方案;
批量注冊“諧音商標”,比如“楊坤”變“揚琨”;
忽悠商家“蹭熱度穩賺不賠”,實則收完錢就跑路。
某電商平臺內部人士透露:“山寨食品利潤率超300%,比賣假鞋還狠。”
而最諷刺的是,當楊坤團隊啟動“每賣出一罐捐1元”公益行動時,涉事店鋪竟連夜上架“支持正版慈善套餐”。
至此最后的贏家是誰?
這種對流量密碼的病態追逐,早已異化成一場沒有贏家的黑色幽默。
4
案件開庭當天,粉絲舉著“歌手不是免費IP”的燈牌,被告商家在散發“支持國貨創新”的傳單。
這一幕荒誕對峙,藏著更深刻的現實困境:當流量經濟已經把一切符號化為籌碼,原創者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但這回楊坤是真的較真了,他拒絕天價和解金,堅持要判例震懾行業。
他把法庭陳述寫成rap在B站發布,彈幕刷屏“歌手威武”;
甚至把敗訴風險轉化成創作素材,新專輯《釘子戶》里那句“我的名字不是關鍵詞”引發全網共鳴。
他在微博發了張照片:被砸的“四川芬達”罐體旁,種著幾株綠油油的仙人掌。
配文寫道:“有些東西扎了手,但能防住流沙。”
當山寨們忙著收割流量韭菜時,總要有人選擇做棵帶刺的仙人掌,扎痛投機者的手,守住原創者的根。
下次當你猶豫要不要買“XX明星同款”時,或許該想想:
我們究竟選擇為山寨狂歡買單,還是選擇為原創者的消失默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