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戰進行期間,蔣介石的南京政府和在第二次北伐戰爭期間曾經在一起合作的北方軍閥馮玉祥和閻錫山徹底撕破臉皮刀兵相向。在這幾方相持不下的關鍵時候,東北軍張學良的態度就成為了關鍵。然而在東北軍內部關于選擇馮玉祥和閻錫山還是選擇蔣介石的南京政府這兩個選擇中也有不同的聲音。在這種不同意見選擇的背后東北軍新派和舊派的矛盾也進一步顯露出來。
待價而沽的東北軍
從奉系到變身為東北軍,雖然稱呼名稱變了,但是東北張家部隊對于山海關內的重要性卻一直沒有變。在北伐戰爭之前,北京城中段祺瑞等老牌北洋軍閥城頭變化大王旗,都想要拉著關外的張作霖一起搞事情。想想也是關外富饒的黑土地培育出來的奉系部隊跟其他派系的軍閥部隊比起來真可以說是富得流油,有了奉系的支持大事成了一半。
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張作霖還活著的時候根本就是一只狡猾得快要成精的老狐貍。當初段祺瑞麾下大將徐樹錚在奉軍這里擔任了參謀長的職務,從奉軍這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養活自己的部隊,從來不吃虧的張作霖大罵小徐忘恩負義。關內人想要奉軍撐腰裝點門面,而老辣的張作霖更是想要吃掉更大的土地,畢竟袁世凱之前的牌面讓他著實心動不已。
但是由于張作霖太過狡猾,在平定郭松齡的時候答應了日本人一系列條件但是過后一概不認賬,這種流氓態度徹底激怒了日軍,最終也導致他在皇姑屯遇害身亡。
張作霖的去世也是在宣告著北洋軍閥的時代正在徹底遠去,他的繼任者張學良也將帶領東三省走上另外一條重要的道路。
蔣介石會同馮玉祥和閻錫山等人的第二次北伐戰爭之所以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就是因為沒有越過山海關。這倒不是說蔣介石不想過山海關,主要是在1928年日本人制造了濟南事變,日本人的炮聲就在蔣介石的耳邊響起來,作為老蔣心腹的黃郛等人也是死里逃生。日本人用這樣極端的手段警告南京政府讓其停留在山海關外。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只能望山海關而興嘆。不過也在這一年,和日本人有殺父之仇的張學良力排眾議宣布改旗易幟擁護南京政府。雖然這個時候的張學良有些像灌江口的二郎神一樣聽調不聽宣,但是對于蔣介石來說也算是完成了統一的一大步,但是這樣一個幾十萬人的軍事集團也成為各方勢力爭相爭取的香餑餑。
不一樣的聲音
自從張學良東北易幟以后,他跟南京方面的感情一直是比較好的,蔣介石對于這位主動投懷送抱的小兄弟也頗為看好,但是在中東路事件中,蔣介石所承諾的軍事援助并沒有兌現,這就讓這位小兄弟心中相當不滿意,這也是一開始在中原大戰中張學良態度相當曖昧的原因。
這邊蔣介石和反蔣團體相持不下,張學良的態度成為了關鍵,如今這位三十而立的青年真正成為了影響中國命運的人物,在1930年可以說得漢卿者得天下。
關于爭取張學良的態度上,蔣介石的方法很簡單給他一個副總司令的職務,然后就是用錢砸。張群和吳鐵城等人奉命前往東北游說出手闊綽,尤其是吳鐵城跟東北軍軍政高層在一起打麻將,自己贏了不要錢自己輸了慷慨給錢,打一圈就送兩千多塊。而在此時閻錫山給晉系代表的活動經費也就才兩千多塊。
閻錫山部見狀有人勸老閻多花點錢,但是閻錫山心中自有盤算,他認為這時候不是錢花得越多越好,你得找對人,閻錫山找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張作相。說起來張學良能夠在東北軍中站住腳離不開張作相的大力支持,張作相作為張作霖的拜把子兄弟之一也成為東北軍中老派將領的代表人物。
這位張學良私下見了得叫一聲老叔的東北軍元老就看不慣蔣介石的南京政府,他曾經對張學良說到:“我們吃高粱米的,哪能斗得過南方人,最好離他們遠遠的!”到底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張作相一語成讖,多年以后他們東北軍還真是被這個奉化人坑得不輕。
所以閻錫山派人接觸張作相,希望他這邊對張學良施加壓力讓其改變立場。張作相固然不一樣支持蔣介石,但是此時張學良也并不是完全一無是處的花花公子,他自然也有了自己的考慮和盤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