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社評】
原標題:政府食堂“出圈”,文旅經濟的“公開課”與思考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當越來越多地方結合本地實際推出新的“寵客”舉措并獲得成功時,可以說,曾經的“流量密碼”已經升級為“公開課”——游客需要什么、相關方面該如何做,早有先行先試的地方“劃了重點”。
據5月5日極目新聞報道,日前,“榮昌政府食堂米飯蒸了半噸多”的話題沖上熱搜。截至5月4日,重慶市榮昌區政府機關食堂共接待超5.4萬人次。據當地有關部門統計,“五一”長假前4日,全區共接待游客187.44萬人次,同比大幅增長,其中5月3日接待游客53.36萬人次,同比增長176.20%,創新高。與此同時,湖北赤壁、浙江衢州、安徽黟縣、江蘇東海等多地政府機關食堂紛紛開門迎客,備受好評。
政府機關開門納客,不算新鮮事。此前,有的政府大院向市民開放參觀、有的機關停車場免費對外開放,收獲不少贊譽。此次政府食堂“出圈”呈現兩個顯著特征,一是數量多,多地政府食堂不約而同對外開放并成為網紅打卡點,讓文旅經濟的邊界進一步拓展;二是影響大,以往個別政府機關開放停車場或食堂,影響力半徑多是輻射周邊市民,而如今上述食堂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往,實打實帶動了當地文旅經濟發展。
事實上,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地方在“寵客”上都下足了功夫、拿出了誠意。比如,陜西諸多文博單位延長開放時間并開放“夜場”、增加門票供應,開設定制公交線路,讓游客省心省力;又如,山東日照為了讓游客“都不白來”,在趕海活動中人工撒3000斤蛤蜊供游客撿拾。在文旅經濟從“卷硬件”轉變為“卷服務”的當下,向游客提供情緒價值已經成為公認的“流量密碼”。
從本質上看,上述種種舉措都是為了讓游客有獲得感,讓“乘興而來盡興而歸”落到實處,即人們所期待的“高性價比給足、情緒價值拉滿”。這也是政府食堂假期“出圈”的根源所在——“10元自選套餐”,分量足、價格實惠,不用擔心被宰和衛生問題,這是性價比;政府用開放包容的姿態拉近與游客的距離,這是情緒價值。這種旅游資源之外的體驗感和獲得感,越來越成為文旅經濟中難能可貴的“軟實力”。
當越來越多地方結合本地實際推出新的“寵客”舉措并獲得成功時,可以說,曾經的“流量密碼”已經升級為“公開課”——游客需要什么、相關方面該如何做,早有先行先試的地方“劃了重點”。這背后凸顯的是文旅經濟轉型升級的脈絡:從以往“想來就來、愛來不來”的被動思維,轉變為“聽勸”并付諸行動,如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和選項,竭盡全力免除游客諸如停車、排隊、如廁、維權等后顧之憂。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各地文旅產業的努力下,今年“五一”期間,各地假日經濟繁榮活躍,勾勒出一幅人氣旺、市面暖、活力足的假日圖景。商務部商務大數據監測,“五一”假期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6.3%。但與此同時,“視障人士攜導盲犬入住酒店遭拒”“某景區客流超負荷游客高喊‘退票’”等新聞也一度沖上熱搜,這在文旅業“花式寵客”的語境下成為典型的反面教材。顯然,如何從一堂堂“公開課”中汲取養分為我所用,是擺在更多地方面前的思考題和必答題。
旅游,表面是欣賞湖光山色、游覽名勝古跡,實則是強化人的正向感受,讓游客在與旅游目的地千絲萬縷的鏈接中,被看見、被重視、被善待,期待與訴求被滿足。因而,發展文旅經濟,絕不僅僅是靠各類宣傳賺個知名度,更在于方方面面的周到服務,為游客提供“不虛此行”的體驗。這背后關乎服務鏈條的延長與完善,關乎治理體系的協同優化,期待更多地方通過積極實踐,不斷貢獻智慧與治理樣本。
從莊嚴的政府大院傳來百姓歡聲笑語、飄出人間煙火,到文博場館“超長待機”……一座城市的待客之道和精神風貌在一樁樁小事中變得具體可感。希望如此令人向往的城市、周到細致的服務能夠成為一面面旗幟,持續激發文旅市場的無限生機與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