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330篇原創文章,作者:深邃的星空。
作者簡介:深邃的星空,甘肅人,業余軍迷。熱衷于裝備和戰史研究及軍事科普,曾協助補充部分架空類的軍事小說的情節和裝備設定。
正文共7200字,配圖19幅,閱讀需要18分鐘,2025年5月7日首發。
接上期()
補充說點吧,戰斗轟炸機可能的發展我們之前簡單的說過了,可能還會有人認為戰斗轟炸機是一款過時或者落后的機種。其實,還是那句話,一款武器裝備的優劣還是要結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適合蘇俄的一些裝備放在其他國家就未必適合,而美國的裝備雖說優秀,如果換個環境也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蘇-34很適合俄軍當前的作戰體系,但是其他國家基本用不上。要知道八十年代印度可是求著蘇聯出售蘇24,但是蘇聯死活不肯。但是現在印度能大規模引進蘇30mki,卻把蘇-34放在一邊就是例子,要知道印度買軍火可從來都是不遺余力,而且老毛子也肯定給印度大力推銷過蘇34。
作戰飛機類型的變化和多用途戰機的發展
二戰結束后到冷戰中期,作戰飛機的類型也已經到達頂峰,包括武裝直升機,強擊機,前線戰斗機,艦載魚雷攻擊機,艦載俯沖轟炸機,艦載反潛機,殲擊轟炸機,前線轟炸機(戰斗轟炸機),戰術轟炸機,中型轟炸機,遠程戰略轟炸機。這么多的機種,大家肯定也眼花繚亂。不過,進入八十年代后,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航空技術的發展,不少機種就已經逐步被替代或者退場,比如艦載魚雷攻擊機,艦載俯沖轟炸機,戰術轟炸機。其中,強擊機如果不是80年代美蘇根據自己的需要相繼研制了蘇25和A10,也大概率會退場;而以伊爾28和轟5為代表的戰術轟炸機在戰斗轟炸機出現后也退場了。進入90年代,多用途戰斗機的興起,也一舉覆蓋了殲擊轟炸機、強擊機的任務,同時重型多用途戰斗機也在一定程度上覆蓋了一部分戰斗轟炸機的任務。進入21世紀,作戰飛機的類型也縮減成為武裝直升機,輕/中/重型戰斗機,輕/中/重型多用途戰斗機,戰斗轟炸機,戰略轟炸機,艦載多用途戰斗機。
不過在80年代,蘇聯也開始研制多用途戰斗機,因為米格29作為前線戰斗機已經開始批量裝備,而且米格29的升級和發展空間雖說比不上蘇27,但是也是足夠用的。1982年,為了滿足蘇聯空軍西部前線的要求,米格設計局開始研制米格-29的重大改進型米格-29M(9-15)。該機優化了機體結構(取消了邊條輔助進氣口),采用了模擬電傳飛控系統,并增加內部燃油量,將航程增加了30%至40%;而這款新的米格29M最重要的改進就是加強機翼結構,能夠承載更大重量,最大掛載重量高達4500千克,換裝新的N010“甲蟲”(Zhuk)多功能雷達及火控系統,配備兩臺陰極射線管(CRT)多功能顯示器和手不離桿(HOTAS)操縱桿,在充分保留并發展了Mig-29卓越空戰性能的同時,還進一步提高了對地面和海面目標的攻擊能力。該機在蘇聯解體后改為米格-33,由于沒有得到外銷訂單,所以被擱置。
圖1. 米格-29M 156號原型機
除了推出多用途型的米格29M。蘇聯在這個時候又推出了老蘇-37殲擊轟炸機方案,這個著實讓人有些費解,畢竟取代米格27,、蘇17/22理由還是有些牽強。不過也有可能是蘇霍伊設計局準備復刻美國F15和F16這種高低搭配的模式。
圖2. 老蘇37的三視圖和概念圖
不止這些,蘇聯還提出了用于替換圖-22M3中型戰略轟炸機的方案,該方案由蘇霍伊設計局和圖波列夫設計局競標。蘇霍伊設計局拿出了在T4MS轟炸機基礎上改進的T-60型重型轟炸機方案。
圖3. T-60型重型轟炸機
而圖波列夫設計局則提出了tu-170型轟炸機方案。這兩個方案最終都已經停止。只留下少許的圖片資料。
圖4. 俄羅斯媒體披露的tu-170概念設計
到這,估計還會有人說蘇聯軍事學說和裝備研究僵化,八十年代了還在延續六七十年代的研制思路。這個我們先不做討論,因為轟炸機,尤其是中型轟炸機和遠程戰略轟炸機本身就不是一般國家用的起的。
處于新時期轟炸機的發展
我們知道,轟炸機其實也分類型,包括前線轟炸機,中型轟炸機,遠程戰略轟炸機三類。前線轟炸機退場最早,殲擊轟炸機和戰斗轟炸機出現后就已經被替代了。中型轟炸機的位置有些尷尬,中型轟炸機也叫中程轟炸機,冷戰中,中型轟炸機的定義如下:航程一般在3000千米——6000千米,后期改進的型號航程則在6000千米——8000千米,起飛重量為30~90噸,載彈量5~10噸。按這個標準看,我國的轟6系列,蘇聯的圖16,圖22,圖22M/M3系列,法國的幻影IV轟炸機都是這類。這類轟炸機經過擴充油箱,增加空中加油管等改進措施后,航程普遍可以達到8000千米以上,有的甚至可以達到10000千米,而且既能執行常規對陸對海打擊,也能夠攜帶核武器執行戰略巡航任務(比如最新的轟6K/J/N和圖22M3),可以說中型轟炸機覆蓋面比較廣,能夠上接遠程戰略轟炸機,下接戰斗轟炸機。
而80年代后期,美蘇兩國研制的戰斗轟炸機和重型多用途戰斗機的航程呢?
F-111戰斗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 41,500 公斤,最大航程6760公里;
蘇-34戰斗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45000千克,最大航程4500千米;
F-15E多用途戰斗機,最大起飛重量36741千克,最大航程4000千米;
蘇-30MKK多用途戰斗機,最大起飛重量38,000 千克,最大航程4,000公里
根據這些數據,我們能看到,重型多用途戰斗機和戰斗轟炸機的航程與最大起飛重量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中型轟炸機的下限。通過空中加油,其航程和中型轟炸機的內油航程已經非常接近了。隨著冷戰的結束,中型轟炸機由于種種原因也不再繼續發展,法國退役幻影IV轟炸機后也放棄了轟炸機這個機種。俄羅斯由于經濟和國力下滑的原因,圖-22M3轟炸機也是本著用盡壽命的原則繼續使用,并且對現役的進行升級(圖22M3M計劃,首架升級型于12月28日試飛),也不再發展新型號;俄羅斯的重點還是部維護現有的圖-95MS以及復產圖-160M。而中國的轟6系列雖說推陳出新,最新型號的轟6K/J/N主要是是當戰略轟炸機使用,當然,炸彈卡車和對地對海打擊的工作也沒落下。至于美國,中型轟炸機退役的早,目前美國轟炸機部隊只保留B-52H、B-1B、B-2這三款,均為遠程戰略轟炸機。最新的B21轟炸機采用了雙發設計,最大起飛重量約82噸,最大飛行高度1.8萬米,最大航程8000公里,且具備空中受油能力。根據這些數據來看,B21更偏向于中型轟炸機了。
拋去其他因素,冷戰結束后,轟炸機,尤其是中型轟炸機和遠程戰略轟炸機已經不是普通國家能用得起的,還在維持戰略轟炸機并且還在發展轟炸機的國家也就只剩下中美俄三家。即便如此,三家仍有側重,中俄的主要方向是遠程戰略轟炸機,而美國由于面臨B1B老化,B2維護成本過高等問題,因此推出B21用于替換。而B52H雖說比較老,但是經過大修延壽和升級,仍準備繼續服役至2050年。
俄羅斯短時間內已經不可能再發展一款中型轟炸機替換圖22M3,能做的也只有將現有的近百架圖22M3升級為圖22M3M(共114架圖22M,其中98架圖-22M3)。
中國目前繼續生產轟6的最新改進型,而轟20仍舊神龍見首不見尾。
估計有朋友會有疑問,講蘇34為什么扯到轟炸機了。這就要引出我們前文提出的一個概念,飛機作戰任務的覆蓋和拓展。隨著飛機性能的提升,再加上任務區間的重合,相近類型的戰斗機會逐漸融合。因此我們會看到,武裝直升機和中輕型多用途戰斗機基本覆蓋了強擊機的任務區間;多用途戰斗機則取代了殲擊轟炸機,和前線殲擊機一同構成了前線防空,火力支援,淺縱深打擊的主力;而重型多用途戰斗機在一定程度上也覆蓋了原前線轟炸機和殲擊轟炸機的任務。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朋友據此做出了戰斗轟炸機已經被時代淘汰,逐漸被重型多用途戰斗機取代這樣的判斷。這么理解其實沒什么錯,不過,戰斗轟炸機并不像強擊機和殲擊轟炸機,這兩款飛機的退場是因為任務空間被中輕型多用途戰斗機和武裝直升機完全覆蓋,自身也沒有擴展的空間,因此直接被取代而淘汰。但是戰斗轟炸機卻還要兩說,這牽扯到戰斗轟炸機的任務擴展。目前最新的戰斗轟炸機是俄羅斯的蘇34,內油航程以及空中加油,該機的滯空時間和航程大大增加,已經接近中型轟炸機,而俄羅斯短時間內不再發展中型轟炸機,圖22M3轟炸機雖說進行延壽升級,還是會有部分退役和損耗。退役的這部分圖22M的一部分任務實際上是由蘇34來接替,這也就是為什么俄羅斯會繼續生產蘇34的另一個原因。刨去前線轟炸機的任務,再加上一部分圖22M3的任務,這讓蘇34能夠覆蓋1000——4000公里范圍內的任務區間。所以,蘇34的任務區間實際上是被擴展了。任務區間的擴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戰斗轟炸機向中型轟炸機發展,而中型轟炸機也開始和戰斗轟炸機進行融合。這也就是為什么筆者認為戰斗轟炸機這個機種被淘汰還為時尚早。而強擊機和殲擊轟炸機的擴展性很小,任務區間又和多用途戰斗機武裝直升機高度重合,被取代也是很正常。
那么說到這,我們還是有必要提一下就是國產新型隱身戰斗轟炸機的事情,也就是網傳的JH-**(也有一種叫法叫殲轟-26),該型機是2018年《鶻鷹神話》的畫冊中爆出這本畫冊公開了不少沈飛車間內部的場景。除了關于殲-31的生產畫面外,一張圖片還以外地曝光了一架神秘飛機的機頭。
圖5. 沈飛畫冊車間內景,紅圈處為神秘飛機的機頭
當年的五一勞動節期間沈飛公司表彰勞模的報道中出現的一架神秘飛機的機頭。當時不少人都認為該機就是沈陽所設計的中型隱身轟炸機。該機采用了獨特的并列雙座設計。
圖6. 神秘飛機的機頭,這張照片更為直觀和清晰
而在珠海航展中也展出了這款神秘飛機的比例模型,細節更多,也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外界一度認為該機就是中國的新型隱身轟炸機。不過這還沒完。
圖7. 珠海航展展出的新型飛機的比例模型
2018年5月的《航空知識》雜志在封面刊登了一款采用“W形主翼”+內置彈艙設計的隱身轟炸機CG圖,這被認為是官媒大泄的轟-20方案之一,不過很快《航空知識》雜志社就澄清該設計方案并非就是轟-20,而是某航
圖8. 航空知識封面新型轟炸機CG圖
空單位已經公開的設計方案。更確切地說,就是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模型,從圖片可以看出,這型轟炸機采用了隱身外形設計,棱角分明,后掠翼機翼以及發動機鋸齒狀隱身設計,內置彈倉,值得注意的是進氣道和發動機位于機身上方,造型頗具現代感,與我軍現在裝備的轟-6系列截然不同。從書中描繪的內容可以看出,該機是早年間的設計概念,后來并沒有在軍方立項。近幾年,隨著更多信息的爆出,這款神秘飛機似乎是在研制,不過很難確認相關信息,而且官方也從未披露。至于這款飛機究竟是新型戰斗轟炸機還是用于替換轟6的新型轟炸機,這就很難說了。不過,在得知轟6系列要繼續改進的消息后,網友又制作了轟6Z型灰鶴戰略轟炸機的CG圖,雖說是大家的期望,不過也讓消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至于轟6是繼續魔改下去還是會出一款全新的隱身戰斗轟炸機/中型轟炸機來替代,暫時還是未知。
圖9. 網傳轟6z灰鶴戰略轟炸機
圖10. 網傳的轟6Z和轟6K的對比
說回來,如果以上信息屬實,為什么還要發展這樣一款飛機呢?其實無外乎倆字,需求。這個需求是一直存在的,由于技術儲備長期不足,缺乏資金和相應生產技術,新中國的航空工業發展可謂是步履維艱。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國土防空任務是航空兵的主要任務。因此,我國航空工業很長一段時間研制重心在戰斗機上,對轟炸機和運輸機這類機型關注較少,而轟6轟炸機也是作為投放核武器的載機,而轟5轟炸機則是作為前線轟炸機的主力存在。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轟炸機的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生產技術都較為落后。80年代后,由于國家經濟調整,大量的在研的軍事項目被叫停或者下馬,其中就包括戰略轟炸機轟8,根據目前的公開的資料,轟8轟炸機的基本參數如下:機長?:48.50米,?機高?:13.85米,?翼展?:46.47米,?翼面積?:293平方米,?空機重量?:65噸,?正常起飛重量?:155噸,?最大起飛重量?:163噸,?正常載彈量?:7噸,?最大載彈量?:18噸,?航程?:在載彈7噸的條件下,航程可達11000公里,?最大平飛速度?:1000千米/小時,?巡航速度?:800~850千米/小時,?升限?:13000~14000米,?機組人員?:6名。根據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轟8的基礎航程已經接近或者達到現在部分戰略轟炸機了,轟8的方案有兩個,一個是采用六臺斯貝發動機的六發方案,另一個是采用四臺渦扇6/JT-3D渦扇發動機的四發方案,不過由于種種原因,轟8轟炸機項目最終下馬。
圖11. 轟6I,轟8四發方案,轟8六發方案對比圖
注:轟6I是用于驗證轟8的驗證方案,由西飛在1970年提出,維持轟-6整體造型不變,在兩側機翼根部以及機翼中段加掛“斯貝”渦扇發動機(共計4臺),已達到增大航程并達到改善性能的目的,風險更小也更容易實現,過渡型號轟-6I于1978年實現首飛。換發后轟-6I性能直線提升,最大航程由原型5760公里增加到8060公里,作戰半徑從3600公里提高到5000公里。
圖12. 轟8四發方案
圖13. 轟8六發方案
這里還是要特別說明一下,轟8轟炸機下馬非常可惜。能查到資料顯示是因為技術儲備薄弱,缺乏研制經費而下馬,此外,還有給運10讓路的原因。不過,80年代,中國趁著和西方蜜月期,獲得了大量美西方的航空技術,同時這時我國的航空工業技術也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1980年,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機運10首飛成功,這其實也標志著轟8轟炸機的技術得到突破和驗證。?運10的參數如下?:?翼展?:42.24米,?機長?:42.93米,?機高?:13.42米,?機翼面積?:244.4平方米,?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載客量?:179人,?最大航程?:8300千米,?最大商載?:25噸,?巡航速度?:900公里/小時。
圖14. 運送救災物資進藏的運10大型客機
轟8轟炸機由于種種原因下馬,也讓中國戰略轟炸機部隊的建設延后了相當一段時間。進入90年代,蘇聯解體,中國也開始把目光轉向前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試圖獲取蘇聯遺留的戰略轟炸機,對比之后發現,俄羅斯愿意提供的圖22M3作戰效能低,無法滿足中國對戰略轟炸機的需求,除了突防速度快,其他方面與國產的轟6改進型沒有優勢。而中國眼饞的圖160俄羅斯本身沒多少,壓根不想賣;手里握著不少圖160的烏克蘭在美國的授意下對現有的圖160進行拆毀工作,俄羅斯也借機把剩下的圖160買回,基本斷了中國的念想。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只能繼續對轟6進行改進,而2007年開始研制全新的轟6K,該機與2015年亮相,并大量裝備,以替代老型號的轟6。并且在轟6K的基礎上陸續研制出轟6J,轟6N系列。
圖15. 國產轟6K型轟炸機
不過,雖說轟6通過換發動機、該航電系統等技術升級和改進提升了其性能,但是轟6的這個平臺的潛力也基本挖掘殆盡了。說白了,這個平臺已經落后了。轟6K系列還會不會繼續推陳出新,筆者目前持保留態度。當然也有網友提出改進出4發版轟6以及上圖中的網友想象的轟6Z,
圖16. 網傳轟6z灰鶴戰略轟炸機
圖17、18. 艦載武器雜志上設想的4發版轟6改進型1
如果網友的設想能夠成真,那么轟6就徹底面目全非了,這款布局類似米亞4的轟6K大改就是妥妥的戰略轟炸機,最大航程12000千米—14000千米是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圖19. 艦載武器雜志上設想的4發版轟6改進型2
而轟6Z就會是一款全新設計的具備隱身能力的中型轟炸機,定位類似轟6K和圖22M3。如果這類設想成為現實,那么未來人民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將會由四發版轟6改進型負責常規的遠程戰略巡航(具體任務參照美國B52H和俄羅斯的圖95MS),轟20執行戰略打擊任務(具體任務參照美國B2隱身轟炸機和俄羅斯的圖160).轟6Z接替紅6K/J執行1500-3000公里范圍內的攻擊任務。那么按照這種配置,那戰斗轟炸機確實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過,這些配置仍然有待商榷,四發版轟6K雖然方案可行,但仍有缺陷,由于四發版轟6采用的是類似米亞4的機翼于機身結合處配置發動機艙的布局,雖說這種布局和轟6K類似,技術上也能有一定延續,但是機身結構仍需要重新設計,機身強度等數據仍需要重新計算,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研制難度,延長了研制周期,說白了,這就相當于重新設計一架戰略轟炸機了。而且使用翼根發動機艙布局也限制了該機的升級和改進,這相當于是將發動機的尺寸限制了,除非使用同尺寸增推發動機,否則,一些大推力發動機就很難運用。比如轟6K在使用俄制D30發動機升級就遇到原版轟6發動機艙尺寸不足的問題,無法容納D30發動機,因此花費大量時間重新設計發動機艙,并對進氣道、尾噴等做了針對性重新設計和修形,而且現在,轟6K的改進型仍然使用的是渦扇18,推力更大更先進的渦扇20并沒有使用。如果研制四發版,那么研制周期和研制成本都低不了。而轟6Z能否落地也是未知,原因也不難解釋,轟6這個平臺已經落后,發展潛力也基本挖掘殆盡。與其在轟6K的基礎上研制一款具備隱身能力的中型轟炸機,倒不如重新研制一款全新的。
如果我們想在短時間內拿出一款能夠遠程戰略轟炸機,那么四發版轟6K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其實最合適選擇還是重啟我們前文說過的轟8。我們知道,轟8是一款采用常規布局,翼吊式發動機的戰略轟炸機,雖說這樣的布局也并不先進,比轟6強不到哪去,但是該方案有足夠的技術儲備,而且升級潛力要比轟6更大。首先轟8的布局我們已經有足夠的技術儲備,比如曾經的運10,現在空軍大規模裝備的運20,以及大量生產交付并投入運營的C919,可以說類似轟8的布局我們不但完全掌握,而使用的非常成熟;其次,使用在運20的渦扇20推力更大,技術更先進。同時翼吊式發動機對換裝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更為方便,而且尺寸受限制較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轟炸機的升級潛力。因此,重啟轟8要比搞四發版轟6更現實,技術難度更低,研制成本和周期也能夠得到更好的控制,滿足短時間內研制出出一款常規遠程戰略轟炸機的需求。
那么還有沒有其他選擇呢?有,去問問老毛子賣不賣圖160M,短時間內能不能交貨,能不能對航電進行兼容性升級,或者由中方改裝航電系統和火控(這些問題目前來說是無解,而且毛子基本不愿意出售,改裝航電系統和火控系統花費的時間更長)。
不過,對于是否發展這樣一款常規遠程戰略轟炸機,目前仍然存有疑問。原因也不難理解,這類四發版的轟6本質上還是一款老式轟炸機,氣動布局已經落后,而且存在突防能力差,自衛能力不足,不具備隱身能力,極易被敵方防空系統攔截等缺點。再加上研制成本并不低,當下這多少有些劃不來。美國的B52H和俄羅斯的圖95MS由于生產時間較早,機體壽命有大量冗余,經過升級后仍可以使用,畢竟是現成的飛機,升級改造成本也遠低于建造新機。所以,四發版轟6或者轟8可能也只存在CG概念圖中了。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作者深邃的星空作品快速入口:
1330. 爭議的鴨嘴獸 ——淺析蘇-34 與未來多用途戰斗機的發展(下)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里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