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當地時間6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洲最后一家生產關鍵抗生素原料藥的生產商雅賽利制藥公司(Xellia Pharmaceuticals),周二宣布將關閉其位于丹麥哥本哈根的最大工廠,并將部分生產業務轉移至中國,僅保留位于布達佩斯的歐洲業務。這一決定預計將有500名員工受到影響。
據英媒介紹,雅賽利由丹麥制藥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的控股股東諾和控股(Novo Holdings)所有,主要生產用于耐藥性重癥的核心抗生素原料,比如治療敗血癥所需的鹽酸萬古霉素。其生產的活性藥物成分(APIs),有一半被列入了歐盟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關鍵藥物清單。
報道稱,作為服務80多個國家500余家企業的老牌供應商,雅賽利計劃用十年時間,逐步將哥本哈根工廠的生產業務轉移至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地區。
首席執行官科赫(Michael Kocher)坦言,受困于緊張的歐盟醫療系統及其對藥價提升的抵觸,在長期虧損的情況下,雅賽利唯有將產能遷至中國工廠,才有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
科赫指出,當下歐盟使用的活性藥物成分中,已經有約八成來自中國。他聲稱,除非政府資助的醫療系統愿意為仿制藥提高采購價,否則會有更多歐盟本土企業選擇遷移工廠。在他看來,給予補貼是歐盟維系對關鍵藥物成分控制權的唯一可行辦法。
“我們總在討論產業回流,但我認為,確保歐洲現有的產業能夠留在歐洲,同樣至關重要,”他對《金融時報》說,“不然,未來歐盟對中國活性藥物成分的進口依賴,很快就會逼近100%。”
不過科赫也強調,一旦市場環境向好,雅賽利位于布達佩斯的工廠,依然能夠保障西方市場對鹽酸萬古霉素的需求。
雅賽利位于哥本哈根的工廠。雅賽利官網
據《金融時報》報道,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推出了一系列有望被納入《關鍵藥物法案》的提案,試圖通過增加青霉素、紅霉素等抗生素,以及利多卡因、嗎啡等止痛藥在內的200多種藥物的本土生產,以解決新冠疫情期間暴露出的藥物依賴問題。
擬議措施包括推動歐洲各國聯合批量采購、采購時優先選擇歐盟本土產品等。但科赫認為,這些政策過于保守,而且實施起來耗時過長。
“當成本攀升而客戶拒絕買單,企業只能轉向價格更低的中國供應商,”他說,“我們正在尋求的是……(歐盟)對現有業務運營給予支持的承諾。”
報道還稱,研發密集型制藥公司近期也發出警告,稱歐洲醫療系統的低價采購模式,正將新藥研發資源推向中國和美國。
上個月,總部設在瑞士、世界三大藥企之一的諾華(Novartis),以及總部位于法國的醫藥巨頭賽諾菲(Sanofi),其首席執行官聯名致信歐盟委員會,警告稱若歐盟不提高藥價,未來的藥物臨床試驗和研發工作必然會進一步向美國和中國轉移。
在《金融時報》獲取的這封信中,兩名CEO主張稱,歐盟應將藥價提高至與美國相當的水平,美國品牌藥和仿制藥的價格幾乎是其他同類國家的三倍。
他們還提到,歐洲藥企同時面臨著中國激烈競爭的“夾擊”。信中稱,中國作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通過吸引跨國企業拓展了自身的地位,并營造出了充滿活力的生物技術產業環境” 。
英媒引述的信件內容寫道,“歐洲的價格管制和緊縮措施,嚴重削弱了自身市場吸引力:藥品上市價被壓,專利藥的增長受到限制,而且當發現藥品有新的應用時,價格還會降低。美國和中國正在設法激勵創新,而歐洲卻在懲罰創新。”
信中同時提醒稱,美國的關稅政策正促使歐洲企業加大在北美的投資。盡管雅賽利暫無北美投資計劃,但科赫認同他們在信中的觀點。他補充稱,歐盟應更加重視那些治療腦膜炎等致命疾病的 “救命藥”。
“如果沒有我們的產品組合,我們(歐洲)將面臨巨大挑戰。相比之下,新冠疫情(時期面臨的情況)只是個小問題。”科赫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