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洗手總共分幾步?
儀式感比你想象的還要足!
這件工具必不可少
今天來認識竊曲紋獸足匜(yí)
匜(yí)?
原來你是個“水瓢”
扁扁的嘴巴和矮矮的腳丫
看這個可愛的小家伙像不像小鴨子?
它的技能其實是——盛水!
竊曲紋獸足匜(yí)
是一只2000多年前的“水瓢”
它的口緣較直
流槽較窄長
很方便水從中流出
深腹圜底
下面有四個扁獸足
后有獸首形把手
上腹飾有三角卷云紋
下腹飾有竊曲紋
匜是古代盥手注水之器
身上卻穿著如此華麗的外衣
看來古人十分注意儀式感與細節
對盛水的工具都十分講究!
這種重要紋樣
由動物形象而來
這件匜下腹的竊曲紋
是古代一種重要裝飾紋樣
一般由兩端回鉤成“S”形的線條
構成扁長形圖案
中間常填以目形紋
是一種變形的動物紋樣
也是動物的簡化和抽象化
其名稱據《呂氏春秋·適威》而來
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竊曲紋始見于西周中期
春秋早中期十分盛行
沃盥禮中還有個“盤匜CP”
匜是中國先秦時代禮器之一
用于沃盥之禮
最初用于祭祀前的潔凈儀式
后逐漸演變為貴族宴飲等場景的標準化禮儀
沃盥禮盛行于西周時期
西周中期以前澆水用盉(hé)
西周晚期匜出現后便改用匜
△西周龍流盉,安徽博物院藏。
沃的意思是澆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
通過?匜?倒水、?盤?接水的形式清潔雙手
以示對賓客或儀式的尊重
既然有了水瓢
總要有工具來接水吧?
這不,盤來了!
《禮記·內則上》曾記載
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
盤是接水用的容器
盤和匜總是組合式同時出現
就像一對好搭檔
盤匜組合始于西周晚期
流行至戰國
這件竊曲紋獸足匜在出土時
旁邊就有一件盤
與文獻記載相符
看來它們兩個真是形影不離
在這個可愛的“水瓢”里
能看到2000多年前
古人對洗手的滿滿“儀式感”
換季時節我們也要勤洗手
注意衛生與健康~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鋒 文案丨隋博宇 視覺丨喻偌洢 技術丨湯沛 審校丨劉福生 趙軍慧 統籌丨劉瑩 帥鐘琴 特別鳴謝丨安徽博物院 總臺安徽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指導單位丨國家文物局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