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最忌憚功高震主的大臣。因為這些人無論在朝堂上還是軍隊中,都有巨大的影響力。只要他們愿意,完全可以將皇帝取而代之。
事實也確實如此,不少大臣隨著權勢的增長變得尾大不掉,最后會選擇通過禪讓或者兵變來奪取皇位。
但是歷史上有這么五位大臣,他們雖然功高震主,完全有實力將皇帝取而代之,卻沒有這么做。事實證明,他們對皇帝忠心耿耿。
這五個人是誰?他們的結局又如何?
諸葛亮
諸葛亮的權勢在這五個人里面應該是最大的。劉備在世的時候,他的地位已經僅次于劉備。他不僅是文官第一人,就連武將中也有不少人聽他的。
當初劉備想要為關羽報仇,打算發動夷陵之戰。結果諸葛亮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而其他文武大臣也紛紛站在諸葛亮這邊,只有劉備的結拜兄弟張飛支持劉備。
由此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勢有多大。
以至于劉備臨終之際,不得不試探諸葛亮,說出“吾兒如果不成器,汝可取而代之”的話。
而在劉備去世后,諸葛亮更是成為了蜀漢實際上的領導者。至于蜀后主劉禪,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正事沒干幾件。
好在諸葛亮這人重感情,他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對于蜀漢忠心耿耿。他在世的時候,竭盡全力輔佐劉禪,這才維持住了與東吳、曹魏之間的微妙平衡。
此后他又繼承劉備的遺志,多次出兵北伐,只可惜都沒取得什么成果。最后因為操勞過度去世。
如果諸葛亮愿意的話,隨時可以將劉禪取而代之。但是他沒有這么做,反而甘愿輔佐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為蜀漢續命十幾年。
蜀漢遇到他,是蜀漢的大幸。而他遇到劉禪,則是他最大的不幸。如果不是有劉禪拖累,別的不說,諸葛亮可以少操不少心,多活幾年問題不大的。
韓信
漢初,劉邦最忌憚的功臣非楚王韓信莫屬。毫不夸張地說,其他異姓諸侯王加起來,都沒有韓信的威脅大。
這也難怪,韓信這“兵仙”的稱號可不是白叫的。他用兵如神,就連項羽都在其手中吃了不小的虧。項羽的心腹愛將龍且,以及其麾下的十萬楚軍精銳就是命喪韓信手中。
更何況,韓信的封地是當時所有異姓諸侯王里面最大的,軍隊人數也是異姓諸侯王中最多的。再加上他在軍中威望極高。韓信不死,劉邦寢食難安。
所以劉邦登基后不久就對韓信出手了。他先是采納陳平的計策,將韓信誆騙出來,然后找借口將其貶為淮陰侯,軟禁起來。再后來,韓信被呂后與蕭何合謀除掉。
也許有人會說,不對呀,韓信哪里忠心了?他當初還威脅劉邦封自己當齊王。
這事情看怎么說,韓信給劉邦做了那么多事,先后平定了魏國、趙國、代國、燕國和齊國,還解決了項羽的左膀右臂龍且。結果劉邦這個做老板的也沒給啥獎勵。
這就好比你給公司干了幾個月的活,結果老板遲遲不發工資一樣。人家韓信給劉邦打工,自然是希望能高官厚祿、衣錦還鄉的。要個齊王,其實也不算過分。
倒是項羽曾經派人去勸說韓信,希望他能兩不相幫,到時候必有重謝。但是韓信最后還是拒絕了,轉而去幫助劉邦。
他當了楚王后,昔日好友、項羽部將鐘離眜勸說韓信起兵反叛,也被韓信拒絕了。
此外,如果他真有野心,就不會中了劉邦的計策被擒了。反倒是可以重兵圍攻劉邦,到時候二人的處境就截然相反了。
霍光
霍光在歷史上的口碑不是太好,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他身為臣子,卻行“廢立之事”,將皇帝劉賀廢為海昏侯,改而擁立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
另一方面,他大權在握,且功高震主。是一個像曹操一樣的權臣。
但是平心而論,霍光雖然是權臣,但是也是忠臣。他行“廢立之事”,主要還是劉賀太離譜了。
劉賀到底有多離譜?他前往長安城繼位的途中,就開始忙著欺男霸女,掠奪百姓的家財。他當上皇帝后,更是胡亂使用手中的權力,大肆封官。一些無才無德之人靠著拍馬屁得以登堂入室。一時間朝堂上烏煙瘴氣。
而且他登基后,開始想方設法大肆搜刮錢財,弄得各地雞犬不寧。
這種人還是盡早廢了為妙,否則漢朝會被他折騰沒的。
至于他大權在握,功高震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叫漢昭帝繼位的時候過于年幼?朝中大事不聽霍光這個輔政大臣的,難道去聽韓著急這個幾歲的幼童的?
當然,漢武帝當初留下了四個輔政大臣,但是經過一系列激烈的朝堂爭斗,最終留下來的只有霍光了。
但是爭權奪利之事未了命令一致,而且霍光對于漢昭帝忠心耿耿,他把漢朝打理得井井有條,這才有了所謂的“昭宣中興”。而“昭宣中興”的主要功臣,就是霍光。
只可惜霍光的妻子太笨了,為了讓自己的女兒當上皇后,不惜害死漢宣帝的原配皇后。此舉給霍光惹下天大的麻煩,徹底得罪了漢宣帝。以至于在霍光去世后,霍家迎來了滅頂之災。
但是即便如此,后來漢宣帝在麒麟閣紀念十一位功臣的時候,霍光位列第一。由此足以看出霍光在歷史上的功績,他這個功臣也算是實至名歸。
蒙恬
蒙氏一族世代效忠于秦國王室,為秦國開疆拓土,忠心耿耿。
等到了蒙恬這一代,秦國的國君正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蒙恬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先參與了攻略楚國和齊國的戰斗,立下赫赫戰功。
等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又交給了蒙恬一個任務:攻略匈奴,使其無法再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別看匈奴在漢初的時候很囂張,甚至還將劉邦這位皇帝給圍困在白登山上。但是在秦朝的大軍面前,匈奴根本毫無招架之力,只有被碾壓的份。
蒙恬先是趕走了匈奴人,然后又搖身一變,成了秦朝最大的“包工頭”。秦直道是他負責修建的,秦長城也是他負責修建的。
等長城修建得差不多了,他又率領30萬秦軍精銳駐扎在長城一帶,一方面防備匈奴人,另一方面則是為后面深入草原斬草除根做準備。
如果這事情真讓他做成了,也就沒有衛青、霍去病什么事情了。
可惜,隨著秦始皇的去世,一切都變了。秦二世胡亥篡奪了皇位,因為忌憚公子扶蘇,于是以秦始皇的名義賜死公子扶蘇,蒙恬因為與扶蘇關系莫逆,也被一并賜死。
當時蒙恬身邊有公子扶蘇,又手握30萬秦軍精銳。如果他愿意的話,完全可以以公子扶蘇的名義起兵,到時候無人能敵。
可是蒙家世代忠良,他不能讓家族蒙羞,于是選擇自盡。臨終之際他說道:“我手握30萬大軍,完全有實力起兵謀反。但是我蒙家世受皇恩,我不能做此不忠不義之事。現在我自盡,既不會辱沒先人的教誨,也算是報答了陛下的恩情。”
如此忠臣就這么死了,實在是可惜。
郭子儀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的實力大不如前。各地節度使紛紛打起了小心思,不再那么聽話。
就在這危急存亡之時,一個人橫空出世,那就是郭子儀。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安史之亂”被平定。雖然這其中也有其他人的功勞,但是郭子儀的功勞最大。
隨后,吐蕃又跑來趁火打劫。郭子儀率軍多次大敗吐蕃軍隊,才穩住了局勢。
此外,那些桀驁不馴的節度使都很信服他。因為有郭子儀在,這些節度使才老老實實聽從朝廷的命令。
郭子儀巔峰時期,手握重兵,在軍中威望無人可及。士兵們只知道郭老將軍,不知道皇帝。而各地節度使們也唯他馬首是瞻。同時,他家族子弟不少人都在朝中任職,一些人更是身居高位。
可以說,朝堂上下、乃至軍隊,盡是郭子儀的人。如果他愿意,將李唐皇帝取而代之易如反掌。
郭子儀的兒子郭曖迎娶了升平公主,有一次小兩口吵架,郭曖就曾說過:“你不就是仗著你爹是皇帝,才干如此蠻橫嘛?要不是我爹,李唐江山早完了。我爹是不稀罕什么皇位,否則這皇位早就是我爹的。”
他這話雖然狂妄了些,但是都是事實。
好在郭子儀這人對于唐朝忠心耿耿,即使皇帝明顯表現出對他的猜忌,他也沒有擁兵自立。關鍵他很會做人,憑借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次猜忌,最后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縱觀歷史,像他這樣的地位,卻不將皇帝取而代之,還能善終者,寥寥無幾。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三國志》
《舊唐書》
《新唐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