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印度氯氰菊酯加征最高166.2%關稅
商務部決定自2025年5月7日起對原產于印度的進口氯氰菊酯實施反傾銷措施,征收48.4%-166.2%的反傾銷稅。
氯氰菊酯是一種農藥,用于棉花、果樹、蔬菜、煙草、玉米、花卉等害蟲防治。印度,則是全球最大的氯氰菊酯生產國和出口國,其出口量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國的8倍多,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
譚主認為,中方此舉,要向外界釋放兩個信號:
第一,對于某些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中國政府必將采取相應措施,維護國內產業利益;
第二,在中美經貿斗爭的大背景下、在全球應對美國關稅的關鍵時刻,中國不允許其他國家以損害中國利益的方式當籌碼做交易,這種行為,必將遭致中國的反制。中國對這種行為的不滿,會直接反映在實際行動上。
這次對印度征收反傾銷稅,可以放在兩個背景下來看:
第一,中印貿易的背景。
近年來,印度的部分商品對華傾銷嚴重。在這次的案件中,商務部應中國企業的申請,通過調查,最終作出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決定,合理合法。
去年5月7日,應國內相關產業代表的申請,商務部決定對原產于印度的氯氰菊酯發起反傾銷調查。今年1月7日,商務部發布初裁裁定,當下發布的,是終裁裁定。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認定外國企業存在傾銷行為并實施反傾銷措施的法律程序,有幾步:
申請與立案——初步調查——進一步調查——最終裁定——實施反傾銷措施。
這次的案件,完整地走完了這個流程,每一步在商務部官網都進行了公開。譚主用大模型提拎了這些公告后發現,這次的案件存在兩個突出特點:
印度的傾銷行為,特別明顯,特別嚴重。
從數據來看,2019年至2023年,印度出口中國的氯氰菊酯數量(按噸計)和其占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均出現大幅增加。與2019年相比,2023年其出口數量增長75.79%,市場份額則是從49.25%增長至71.47%。
與此同時,印度大幅壓低了氯氰菊酯的價格。2019年,印度出口至中國的氯氰菊酯價格是89675元/噸,2023年是51950元/噸,下降了42.07%。
這導致,中國氯氰菊酯產業的同類產品市場份額持續下降,中國企業不得不以低于正常價格的標準定價。
大量、低價的出口造成了損害,這正是傾銷的特征。
印度企業不配合調查,對此,商務部多次給出延期、解釋說明的機會。
譚主了解到,在回答商務部的調查問卷時,印度公司采取了亂標答卷頁碼、答卷文件電子版和紙質版不一致、答卷文件內容與文件名不一致、漏答、不提供證明文件等行為,干擾我們的調查。
按照國際慣例,對于這種不配合的行為,調查機關完全可以根據已經獲得的事實和可獲得的最佳信息直接作出裁定。
特朗普講話畫面
對此,我們是怎么做的呢?
我們兩次同意印度公司延期提交原始答卷,并在發現印度公司答卷存在瑕疵后,又發放補充問卷給印度公司作出解釋說明的機會。
可以說,我們仁至義盡。
第二,放在全球應對美國關稅的背景來看。
現在,各國正處于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的關鍵時刻,各國都在積累籌碼以爭取更有利的談判條件。在美國的關稅計算體系中,對不同國家征稅的優先級存在差異,這為部分國家提供了利用他國利益與美國進行交換的空間。
就在終裁前,4月21日,印度宣布,對部分進口鋼鐵征收12%臨時關稅。其中,我國是主要征收對象,涉及約10.6億美元。
當天,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問印度。
不少分析都指出,印度此舉,很可能是為了迎合美國打擊中國制造業。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其他對美貿易存在高順差的亞洲國家提到,在與美國進行談判時,要避免影響其他國際協議或擾亂其他市場。
印度,目前還沒有作出這樣的公開表態。
在訪問期間,萬斯還提到了美印安全合作以及今年的“四方安全對話”。可見,美印雙方當前探討的議題不僅限于關稅,美國在其他領域要求印度明確站隊的意圖更加明顯。
事出反常必有妖。這種種跡象,不得不令人懷疑,個別國家是否要以損害中國利益的方式遞交“投名狀”?
譚主認為,現在宣布對印終裁結果,主要是為了以儆效尤。
這次的案件緣由并不復雜——疫情期間,受囤貨需求影響,印度國內氯氰菊酯價格大幅上漲。利潤驅使下,印度企業盲目新建產能、擴大產量,導致疫情后印度的氯氰菊酯供大于求。此時,印度企業選擇大量對華低價出口。
印度企業的行為,傷害了中國企業和中國相關行業的利益,中方發起反制,很正常。而值得細品的,是中方選擇出手的方式。
據統計,反傾銷是各國最常用的貿易救濟手段,全球反傾銷案件占所有已啟動貿易救濟案件的85.8%。其中,化工品又是常見的反傾銷對象,占20.9%。
這些數據背后,是化工行業的一個特點——很多化工品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
莫迪講話畫面
面對激烈的競爭,不少化工企業在進入外國市場時,會選擇壓低價格來獲得競爭優勢。
因此,反傾銷,也就成為了針對這個行業常用的貿易救濟手段。
譚主注意到,近年來,印度在對華雙邊貿易中不規范、不友好的舉動越來越多。
印度不僅通過各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阻礙中印雙邊貿易的平衡發展,還屢屢通過不正當手段,打壓中國企業。
自2020年起,印度已連續5年成為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國家。
在各類貿易救濟調查中,今年以來,印度已經對中國產品密集發起7起反傾銷調查。
但這些調查,很多是缺乏證據的,完全是抱著擾亂中國企業正常經營的目的去的。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史曉麗告訴譚主:
評估一個國家是否涉嫌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可以觀察其發起貿易救濟調查和最終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數量。根據世貿組織發布的數據,印度進口量全球排名僅第九,但卻長期是全球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
統計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印度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數量遠超其他經濟體,是歐盟的4倍多,中國的6倍左右,也超過了美國。
這些調查,最終順利結案、確認存在傾銷行為、并實施反傾銷措施的,不到50%。
也就是說,印度,有很大的嫌疑在濫用反傾銷調查。
面對印度這些調查,我們有兩種處理方式:
溝通,或者直接采取對等措施反擊。
過去幾年,我們對印度說的一直是,要加強溝通和協商,減少不必要的貿易救濟和限制措施,通過對話與磋商解決經貿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數據顯示,中印之間的經貿往來是向好的。印度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2024財年,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兩國貿易總額達到1184億美元。印度對華出口和進口均實現增長,其中出口增幅達到8.7%。
到了2025年,印度除了密集對我發起反傾銷調查的惡劣行徑之外,在這輪美國單方面挑起全球貿易戰后,更是小動作不斷。
4月初,就在很多國家都對美國濫施關稅表達反對和憤怒的時候,印度卻說,“我們有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印度看來,全球貿易的混亂,是推動“印度制造”發展的機遇。
為此,印度不僅沒有反制美國關稅,還頻頻主動讓步,希望盡快與美國達成貿易協定。
相關分析指出,近年來,印度與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達成雙邊自貿協議,很多時候都是亂中取利、趁亂造勢。
我們力求通過和平對話解決問題;但若對方執意挑釁或損害我們的利益,我們也將毫不猶豫地采取強硬手段,堅決維護自身權益。
這次對印度采取反制,就是要告訴印度,不要再執迷不悟。
而對于那些還在觀望,有著類似心思的國家,這次也是一個明確的信號:想拿中國的利益當籌碼做交換,我們絕不答應,必將采取行動反制。
原標題:《前哨:以儆效尤,中國對印度氯氰菊酯加征最高166.2%關稅》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IC photo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玉淵譚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