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住建部《住宅項目規(guī)范》正式施行,層高不低于3米、電梯入戶門檻降至4層、日照采光全屋覆蓋……
這場“好房子”革命,看似是購房者的狂歡,實則是一記精準擊穿二手房的悶雷。
我的小兄弟小明,最近賣房賣到失眠。
他2003年買的90㎡兩居室,得房率75%,層高2.8米,廚房小得轉(zhuǎn)不開身。
中介直言:“同地段的新盤,70㎡能做三房兩衛(wèi),得房率120%,層高3.1米。您的房子要么降價30%,要么留著等拆遷。”
可拆遷?住建部早說了,告別大拆大建,城市更新才是主流。
冰冷的現(xiàn)實是:新規(guī)產(chǎn)品用技術(shù)性碾壓,讓二手房徹底淪為“落后產(chǎn)能”。
全國穩(wěn)樓市政策密集出臺,但仔細拆解,全是“新房邏輯”:
降首付、松限購、拍地王……
北京土拍,成交樓面價屢創(chuàng)新高,開發(fā)商搶地搶紅了眼。
而另一邊,張姐的二手房掛牌價從680萬一路降到550萬,看房人依舊寥寥。
政策設(shè)計者心知肚明:只有新房熱銷,土地才能賣出高價,財政才有活水。
至于二手房?不過是市場自發(fā)調(diào)節(jié)的“邊角料”。
房地產(chǎn)市場的健康循環(huán),本質(zhì)是一條“置換鏈”:
剛需買二手→改善買新房→豪宅買家騰挪資金。
但如今,這條鏈條正在斷裂。
北京3月二手房網(wǎng)簽1.7萬套,同比漲36%,看似火熱,實則暗藏危機——成交主力是總價300萬內(nèi)的“老破小”,買家多為外地剛需。
而總價800萬以上的改善房源,成交周期普遍超過12個月。
問題出在哪?
1.新房虹吸效應(yīng):北京房展會上,50家房企推出4萬套房源,清一色“好房子”配置。120㎡四房、空中花園、風雨連廊……二手房拿什么比?
2.金融屬性剝離:銀行對房齡超20年的二手房貸款收緊,評估價打七折是常態(tài)。
3.預(yù)期崩塌:當住建部用“好房子”定義未來,老破小的資產(chǎn)屬性便只剩折舊一條路。
想讓樓市真正回穩(wěn),必須打通置換鏈。幾個關(guān)鍵抓手:
1.政策傾斜:二手房交易減稅+貸款松綁
對“賣一買一”免征個人所得稅;允許二手房“帶押過戶”,降低置換成本。
2.以舊換新:政府下場收儲老破小
國企收購二手房作為保障房,業(yè)主用回收款抵扣新房首付;
北京已試點“陽臺、飄窗不計容”,可擴大至存量房改造,提升老舊社區(qū)價值。
3.分級定價:承認二手房的真實價值
對房齡超15年的社區(qū),引入第三方評估,按“使用價值”而非“資產(chǎn)價值”定價;
建立老舊小區(qū)更新基金,用REITs模式吸引社會資本。
我廣州的親戚王叔,最近把2005年的豪宅掛牌了。
中介勸他:“同地段的新盤層高3.3米,全屋智能系統(tǒng)。您這房子,得按樓齡折價30%。”
王叔苦笑:“當年覺得房子是資產(chǎn),現(xiàn)在才知道,房子只是消費品——還是折舊率最高的那種。”
住建部的“好房子”標準,本質(zhì)是一場居住革命。
它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
房子不再是穩(wěn)賺不賠的金融游戲,而是需要持續(xù)迭代的耐用消費品。
未來的樓市,只屬于兩類人:
住得上“好房子”的改善群體;
買得起“便宜貨”的剛需客。
至于卡在中間的二手房主?
要么咬牙置換,要么接受資產(chǎn)縮水。
畢竟,國家救市的底線是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風險,而不是讓所有人解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