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可安穩度日,卻偏要孤身犯險。
他明明能名滿中原,卻選擇遠赴西域。
當唐太宗下令封鎖西域邊關時,這個年輕的僧人究竟靠什么信念,敢冒死偷渡?
黃沙漫漫、盜匪橫行、語言不通……十七年跋涉,九死一生,他帶回來的不僅是佛經,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高度。
玄奘,這個名字在后世被逐漸傳奇化,但他的真實故事比傳說更震撼。
他為何能成為印度君王座上賓?又為何讓唐太宗從冷眼旁觀變為全力支持?
少時出家
602年,在河南緱氏縣一個沒落的官宦之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
這個孩子被取名為陳祎,誰也不會想到,他日后會成為名垂青史的玄奘法師。
陳家本是書香門第,祖上世代為官,父親陳惠曾經出任江陵縣令。
當時正值亂世,這個看似體面的家庭正面臨著巨大的變故。
五歲那年,陳祎遭遇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擊——母親離世。
更不幸的是,在他十歲時,父親也撒手人寰。
曾經的書香門第轉眼間支離破碎,年幼的陳祎只能跟隨二哥陳素前往洛陽凈土寺暫時休息。
這座寺院成了亂世中難得的避風港,也為陳祎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
當時的洛陽佛法興盛,寺院里常有高僧講經說法。
十歲的陳祎雖然年紀尚小,卻對佛法表現出異于常人的興趣。
每當有高僧講經,他總是一動不動地聆聽,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同年,朝廷下令在洛陽剃度十四名僧人,當時陳祎因年紀太小未能入選。
但他并未放棄,日日守在考場外,用渴望的眼神望著主考官。
主考官鄭善果被陳祎的執著打動了,便來詢問他為什么想要出家。
陳祎的回答讓在場所有人都為之動容:我想繼承釋迦牟尼佛的原始教義,確保佛法的純粹性與完整性,使眾生通過佛法超脫輪回。并且在現實層面弘揚佛教,通過翻譯經典、傳播教義,讓更多人受益于佛法,解決佛教的爭議與混亂。
聽到這個答案,鄭善果非常震驚,便決定破格錄取,并預言他將來必成大器。
就這樣,陳祎正式剃度出家,法號“玄奘”。
出家后的玄奘跟隨師父刻苦學習佛經,展現出驚人的記憶力與悟性。
十三歲時,他已能熟練背誦《維摩詰經》《法華經》等重要經典。
當時正值隋末動蕩,戰火蔓延到洛陽,玄奘與兄長不得不離開凈土寺,輾轉來到成都。
在蜀地的四年間,他拜訪了很多高僧,系統學習了《攝大乘論》等經典佛學理論。
二十歲時,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成為比丘。
之后他離開蜀地,游歷各地繼續學習。
從湖北到河北,從山西到長安,年輕的玄奘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拜訪了當時幾乎所有著名的高僧。
每到一處,他都如饑似渴地學習,對佛教各派理論都有了深入了解。
然而,隨著學習的深入,玄奘發現了一個嚴重問題:當時流傳的佛經譯本不僅數量有限,而且不同譯本之間經常出現矛盾之處。
更讓他困擾的是,對于某些關鍵佛句,各派高僧的解釋大相徑庭。
這些困惑在他心中不斷累積,最終促使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西行印度,求取真經。
這個念頭,將徹底改變他的一生。
西域求經
二十八歲那年,玄奘站在城門外,望著西去的官道,心中百感交集。
朝廷駁回了他的出境申請,但這絲毫不能動搖他西行求取真經的決心。
不久之后,在一個月色朦朧的夜晚,他悄然離開長安,開始了傳奇般的西行征程。
消息很快傳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耳中。
這位剛經歷玄武門之變的君王正忙于鞏固政權,對玄奘違反命令西行的行為很不高興。
在他看來,這不過是個不守規矩的僧人,不值得過多關注。
朝廷甚至發出通牒,要求沿途州縣攔截這個“偷渡者”。
然而即使這樣,也沒有阻擋玄奘前行的腳步。
出了玉門關后,迎接玄奘的是八百里莫賀延磧。
這片死亡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只有在黃沙覆蓋下若隱若現的白骨。
進入沙漠后,玄奘曾經連續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幾近昏厥。
就在瀕臨絕境時,識途的老馬將他帶到一處泉水邊。
死里逃生的經歷,讓玄奘更堅定了信念。
到高昌國時,國王麹文泰被玄奘的學識所折服,十分想要留他擔任國師。
玄奘以絕食明志,整整三日滴水不進。
國王最終被他的誠心感動,不僅放行,還為他準備了豐厚的盤纏和隨從,并親筆寫信給沿途的君主請求關照。
后來翻越天山時,玄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暴風雪中,玄奘面對極致天氣差點凍死。
在海拔四千米的凌山上,玄奘用繩索一點點滑過冰峰,期間稍微不注意就會墜入萬丈懸崖。
整整三天三夜,玄奘才走到安全地帶。
這些事跡漸漸傳回長安,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
他特意派人收集玄奘在西域的見聞,越了解越感到驚訝,這個看似文弱的僧人,竟然一路講經說法,贏得了西域各國君主的敬重。
此時的大唐已平定突厥,正著力經營西域。
皇帝敏銳地意識到,這個精通西域各國語言的僧人,或許能成為大唐了解西域的橋梁。
載譽東歸
距離那年秋天離開長安城,已經過去十七年了。
這年正月的長安城格外寒冷,朱雀大街上卻人頭攢動。
百姓們爭相目睹一位傳奇僧人的歸來——玄奘帶著佛經、佛舍利和珍貴佛像,結束了十七年的西行求經之旅。
朝廷派宰相房玄齡率儀仗相迎,這般禮遇在大唐開國以來實屬罕見。
唐太宗在洛陽宮召見這位曾經的“偷渡者”。
當玄奘詳細講述西域見聞時,太宗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彩。
他力勸玄奘還俗入朝,卻被多次婉拒。
玄奘只求一處清凈地翻譯佛經,太宗當即下詔在弘福寺設立譯場,調集全國精通儒佛的學者協助,所需經費都由國庫撥付。
此后十九年間,玄奘夜以繼日地翻譯佛經。
從《大般若經》到《瑜伽師地論》,一部部佛經在他筆下化作漢文。
唐高宗李治繼位后對待玄奘更為禮遇,還專門修建了大慈恩寺作為譯經的地方。
這年冬天,年過六旬的玄奘明顯感到力不從心。
為了譯經,他移居到了較為僻靜的玉華寺,依然堅持每天工作。
次年正月,玄奘在走路時不小心踩到了個小水洼摔倒了,結果一病不起。
他自知時日無多,卻仍惦記著未完成的譯作。
二月初五,玉華寺內異常安靜。
玄奘將弟子們喚至床前,用微弱的聲音囑咐后事。
當弟子們含淚詢問:一個和尚是否能通過修行,決定往生彌勒菩薩的凈土時,這位想起自己走過的西行之路的求法者,緩緩說出兩個字:得生。
這兩個字仿佛耗盡了他最后的力氣。
油燈忽明忽暗間,玄奘安詳閉目,享年六十二歲。
消息傳到長安,唐高宗李治宣布罷朝三日,追謚“大遍覺法師”。
送葬那天,自發前來悼念的百姓從玉華寺一直排到長安城外。
玄奘走了,他留下的不僅是一千多卷譯經,更是一種精神。
那盞照亮無數夜晚的油燈熄滅了,但“得生”二字卻如明燈,照亮了后世無數求道者的路途。
結語
從小沙彌到我國佛教史上的代表人物,玄奘用一生為后世學人樹立了修行典范。
如今在西安興教寺的塔院內,玄奘長眠之地常有后人駐足,仿佛仍能聽到那穿越千年的諄諄告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