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寺禮佛者眾多
莊嚴肅穆的佛殿內
善信靜靜地跪拜在佛前
神態安詳
默許心愿,讓思緒成空
心香繚繞,讓煩惱成煙
禮佛的意義,或許就在于跪拜的一剎那間,可以讓紛亂的心歸于寧靜,冥冥中與佛有某種感應,令來路清晰,去路明朗,心愿成真。
禮佛有七種方法
你用的是哪一種
壹.
我慢禮
我慢禮指的是有些人雖然在拜,但并沒有多少恭敬心,可能心里還會想著“這是迷信,叩頭有啥用?”
但基于“來都來了”“試試再說”“多大點事”,或是看見他人在拜,自己不拜不好意思,這才納頭一拜。
如果我們拜佛的時候,不存恭敬,用一種輕慢的、懷疑的、從眾的、僥幸的心理去禮拜,這樣拜佛的意義不大,就如憨山大師所說:“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閑,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
貳.
求名禮
“求名禮”也叫“唱和禮”,指的是有些人禮佛,不是為了修行,而是為了名聞利養、為了借由拜佛這一種形式,獲得“精進”、“修行者”之類的“好名聲”。
在拜佛看到人時,身輕急禮,別人走了,就身惰心疲,這種拜佛的方式,與其說是修行,不如說是“演戲”與“交易”,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叁.
身心禮
身心禮就是我們常用的基本禮佛方式,就是能身口意三業專注憶念佛的相好及功德,心存殷重感恩地去虔誠禮拜。
肆.
發智清凈禮
在“身心禮”的基礎上,如果禮佛者發起真正智慧保持身口意三業清凈,也即在拜佛時身不去犯殺盜淫;心不去馳求外境;念佛名號時也不犯綺語、惡口等口業,那么以這樣一種內外皆清凈的身心去禮拜時,就能夠觀想禮一佛,即是禮一切諸佛,因為諸佛法身本就融通無二,如此禮佛,自然有大功德。
伍.
遍入法界禮
在三業清凈的基礎上,能夠觀想我身雖未成佛,然而心性從本以來,卻是充滿法界、不離法界的,因此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
而運用這個不離諸佛、充滿法界的心去禮拜,那么這種禮也是周遍法界的,這種修行也周遍法界,所得的功德,自然也盡虛空遍法界。
陸.
正觀修誠禮
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眾生本有佛性,與佛平等,因為隨緣染著,這才迷而不顯。
這種禮佛方法就要求我們在禮拜佛像的時候,也應該觀想自性本具法身佛,恭敬供養,亦即觀自心是佛。正如《維摩經》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柒.
實相平等禮
前面的數種方法雖好,但仍然有“禮拜”這一外相,有“觀想”這一心念,而這種方法就是把這種“能禮”與“能觀”的執著也放下,無自無他,無相無不相;我與佛平等,凡圣一如,體用不二,這樣禮佛,智境合一,內外冥然 ,念念皆契實相之理。
上面七種禮佛方式中,我慢禮、求名禮是佛教不提倡的,學佛者應盡量避免;身心禮是比較值得推崇的禮敬方法,應常修學;第四、五、六、七種,則是修行人逐漸修證的禮敬方式,應作為修學禮敬的目標去努力,從而逐步向普賢菩薩的大愿靠攏。
禮佛,是以恭敬的心來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和感恩,以懺悔心懺悔業障,認識到自己在過去所造的種種罪業,改過自新。
正確禮拜佛菩薩,可以帶動身口意,虔誠莊嚴,功德無量;當人的內心充滿禮敬、感恩與懺悔,就好像稻穗一樣,因為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義也就是如此。
掃描關注華巖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