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在全世界的注意力被紅海、加沙與烏克蘭戰場吸引的同時,印度悄然在南亞點燃了另一顆“水雷”。5月6日,莫迪政府突然宣布:印度正式對巴基斯坦發動“斷水戰”,以報復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旅游重鎮帕哈爾格姆發生的致命襲擊事件。這一行動的直接后果,是印度單方面撕毀1960年與巴基斯坦簽署的《印度河水域條約》,并準備切斷對巴基斯坦最關鍵水源,杰納布河的流量供應。這不是一場象征性外交操作,而是對巴基斯坦農業命脈、國家安全甚至生存底線的赤裸裸挑釁。
莫迪此舉表面上是為了“國家利益”,實則是借襲擊事件大做文章,以軍事以外的手段操控地緣格局。他在公開演講中宣稱,“印度的水以前都是向外流的,但現在要停下來照顧印度的利益”,語氣強硬。至于襲擊是否真的與巴基斯坦有關,無人認領,證據全無,但莫迪不等真相水落石出,已經先將“懲罰”拋了出去。在莫迪的民族主義敘事中,克什米爾是一塊傷口,而巴基斯坦始終是“外部敵人”的完美標簽。斷水,既是對內凝聚人心的工具,也是對外施壓的武器。
而巴基斯坦方面的反應則憤怒而清晰。巴旁遮普省灌溉部門負責人卡西姆·皮爾扎達直言:“我們看到了杰納布河流量的非自然變化。”杰納布河是巴基斯坦農業大動脈,幾乎供應了其北部與中部大片農業區的灌溉用水。巴基斯坦總人口中將近一半集中在旁遮普省,該地是“巴基斯坦的糧倉”。一旦斷水,不僅將導致農作物減產、經濟崩潰,更將引發大規模饑荒、流民潮、甚至社會動蕩。正因如此,巴方已經將此舉直接定性為“敵對行為”,并通過外交與軍事雙渠道發出嚴厲警告。
必須指出,印度此次行為徹底打破了《印度河水域條約》的最后底線。自1960年以來,即便在印巴多次戰爭期間,該協議仍然得以維持,被國際社會視為“南亞穩定錨點”。如今印度政府以“反恐”之名撕毀協議,等同于在印巴關系的最脆弱點上投下重磅炸彈。一場“水源戰爭”的開打,正在使兩個核國家滑向危險邊緣。
印度實際上早已在克什米爾推進系列水電工程,包括帕卡爾杜爾、基魯、夸爾和拉特勒四大項目,總裝機容量超過3000兆瓦,位置都在控制上游水流的關鍵點上。如今莫迪借機“開閘斷水”,不過是讓這些戰略布局全面轉為進攻工具。在這場不流血卻極致致命的“水戰”中,印度正一步步拿捏住巴基斯坦的命門。
而美國的態度再次暴露了其雙標本質。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口頭上“敦促雙方保持克制”,但沒有譴責印度單方面撕毀協議的行為,也未提出任何實際干預措施。這與美國近年來積極推動“印太戰略”、大肆拉攏印度抗衡中國的做法完全一致。印巴沖突對美國而言,從來不是道義問題,而是可以調度的戰略變量。印度越是強勢,美國越是沉默。巴基斯坦的水源、南亞的穩定,在華盛頓的外交天平上,顯然遠不如“遏制中國”重要。
至于聯合國,至今沒有任何實質性表態。這再一次證明,當前的國際治理機制在面對強國單邊行動時形同虛設。印度敢于公開撕毀國際條約、操控跨境水源,部分原因就在于聯合國對以色列、對美國、對其他地區霸凌行徑的“習慣性失語”,已經縱容了區域大國的“模仿成本”。
而這場“斷水戰”的后果絕不僅限于印巴之間。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水資源緊張加劇,水安全已逐漸從生態議題轉變為地緣武器。在亞洲、非洲、拉美等多個地區,類似印度這種“上游綁架下游”的地緣結構廣泛存在。一旦此次印度得逞,將形成極其危險的示范效應:只要在上游、只要強勢,就可以肆意操縱水龍頭。到那時,不只是南亞,全世界都將進入“水霸權”的新時代。
面對如此緊張的形勢,全球社會必須直面兩個核心問題:第一,是否允許任何國家在無國際授權情況下,單方面撕毀跨境水資源協議?第二,是否承認“反恐”之名可以成為動用戰略水資源的合法借口?如果這兩條紅線被印度越過,未來任何跨境河流都將成為沖突導火索,任何所謂的“協議”都將如廢紙一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