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在今年初的一篇報道中,披露了俄羅斯的29份機密文件,內容讓人感到十分意外。這些文件顯示,如果俄羅斯與北約發生沖突,其戰略目標將首先集中于中國周邊的兩個海上鄰國,并對其進行猛烈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北約的主要活動區域明明在歐洲,為何俄羅斯卻把目光投向了亞洲?中國周邊的這兩個海上鄰國到底是指哪兩個國家呢?
俄軍絕密作戰計劃曝光
今年年初,英國媒體爆料稱,俄羅斯的絕密文件被泄露。據透露,這29份檔案的核心意圖在于“確保俄羅斯遠東邊境的安全”。其中詳細描述了一些預設情景,一旦與北約爆發戰爭,俄羅斯將優先攻擊中國的兩個海上鄰國——日本和韓國。
在這份文件中列出了160個可能的打擊目標,覆蓋了日韓兩國的軍事指揮中心、空軍基地、海軍港口,以及橋梁、鐵路等重要基礎設施。俄軍希望通過摧毀這些關鍵節點,來阻礙敵方在遠東地區的兵力集結。
文件中的一個具體方案引起了廣泛關注:俄軍計劃使用Tu-160戰略轟炸機,向日本三澤基地附近的奧尻島雷達站發射12枚Kh-101巡航導彈,并且自信地標注成功率達到85%。這一細節不僅暴露了俄軍對技術能力的高度依賴,還顯示出他們試圖通過精準打擊癱瘓對手的“耳目”。
此外,文件特別強調了對基礎設施的重視程度。例如,韓國釜山港被視為“一級目標”,因為這里是美軍物資轉運的關鍵樞紐;而日本青森縣的鐵路隧道則被認為是“切斷本州島南北聯動的咽喉”。俄軍相信,摧毀這些目標不僅能延緩敵方行動,還能引發社會恐慌,使得失去水電供應的平民比軍隊更難以安撫。
文件多次提及“非對稱作戰”策略,俄軍打算在沖突初期利用電子戰部隊干擾日韓的通信網絡,并通過網絡攻擊癱瘓其電力系統。這些文件的時間跨度從2008年到2014年,正好涵蓋了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急劇惡化的時期。
自2008年俄格戰爭后,北約加快了吸納東歐國家的步伐,而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更是讓雙方徹底撕破臉皮。在此期間,俄軍頻繁修訂作戰計劃,體現出一種“以攻為守”的思維方式:與其被動等待北約向東擴展,不如提前規劃反擊手段。
為何日韓成為重點目標?
隨著北約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日韓兩國的參與度尤其令俄羅斯感到警惕。這兩個國家距離俄羅斯遠東地區僅隔著一條海峽,同時駐扎著近8萬美軍,裝備了宙斯盾艦艇和F-35戰斗機等先進武器。
歷史上,日本曾因“北方四島”問題與俄羅斯多次產生摩擦。二戰末期,蘇聯為了防范日本對遠東的突然襲擊,甚至部署了40萬大軍。如今,俄羅斯擔心這些爭議島嶼可能成為北約登陸的跳板。
盡管韓國與俄羅斯沒有領土爭端,但其境內的美軍基地具備遠程打擊能力,直接威脅到俄羅斯的安全。自從2006年美國提議與日韓建立伙伴關系以來,到2021年北約明確將“印太事務”納入議程,北約的觸角逐漸伸向亞洲。2024年,日韓領導人首次以“全球伙伴”身份參加北約峰會,俄羅斯軍事專家直言這是北約試圖同時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給俄羅斯套上枷鎖。
雖然日韓的常規軍力不容小覷,但俄軍認為,一旦開戰,日韓經濟高度依賴海運的弱點將會暴露無遺。此外,文件還提到了日韓的心理防線:日本自衛隊長期奉行“專守防衛”原則,缺乏主動進攻的經驗;韓國軍隊的指揮權部分掌握在美國手中,戰時協調效率存疑。俄軍甚至模擬過“用低當量核武器打擊無人島”的場景,認為這種“可控核威懾”能夠使日韓不戰而屈。
歐洲與亞洲的戰略博弈
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深刻認識到現代戰爭已不再有明確的東西線之分。2024年,朝鮮向烏克蘭戰場派遣志愿軍的消息傳出,俄朝軍事合作迅速升溫。與此同時,北約加速拉攏亞太國家,試圖構建“歐亞聯動”的包圍圈。
為遏制日韓,俄羅斯開始全力武裝朝鮮。2024年底,朝鮮最新型驅逐艦高調下水,試射多款新型導彈,俄朝聯合軍演頻率顯著增加。莫斯科的盤算很清晰:讓平壤在東北亞制造足夠壓力,迫使日韓不敢輕舉妄動。
俄朝合作甚至延伸到了“戰場測試”領域。例如,朝鮮在俄烏沖突中使用的無人機戰術,被俄軍視為對抗北約電子戰系統的有效方法。盡管北約宣稱“同時應對中俄”,但其內部對“亞太擴張”存在嚴重分歧。
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更關注烏克蘭戰場,對于在亞洲與俄羅斯對抗興趣不大。美國的戰略重心也搖擺不定,既要防止中國崛起,又要盯著俄羅斯的核武庫,還得抽空處理中東亂局。這種“戰略過載”導致北約在亞太的布局漏洞百出:美國承諾向日本提供“核保護傘”,卻拒絕在韓國部署戰術核武器;北約與日韓的軍事合作仍停留在聯合演習和情報共享層面,缺乏實質性的共同防御機制。
除了軍事對抗,文件還暗示了俄方可能采取的經濟反制措施。俄羅斯可以通過限制對日韓的能源出口,或者聯合中國在供應鏈上施壓。畢竟,日本90%的能源依賴進口,韓國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原料也需要從俄羅斯遠東地區采購。
這份泄露的作戰計劃本質上是俄羅斯針對北約展開的“心理戰”。通過公開“打擊日韓方案”,莫斯科既警告兩國不要完全倒向北約,也為俄朝合作爭取了更多籌碼。
目前的現實是,盡管日韓與美國緊密綁定,但它們絕不希望成為第二個烏克蘭。兩國經濟高度依賴全球化,一旦卷入大國沖突,代價遠遠超過收益。
而北約的“亞太野心”也受限于資源不足和內部矛盾,短期內難以形成實質性威脅。畢竟,在核大國之間,真正的贏家從來不是率先發動攻擊的人,而是能讓對手不敢發動第二次攻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