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殲-10CE于南亞展示鋒芒的情況下,美國“Military Watch”網站近日又將目光放在殲-20身上,援引“頂級專家”的說法,認為這款重型五代機最終會生產1000多架——創造中航工業,乃至全球重型戰斗機新的紀錄。
▲殲-20服役規模一直是美國關注的重點問題
早在2018年,殲-20剛剛開始服役時,美國眾議院就從“高級專家”那里,得到了“殲-20將生產500多架”的推測。但僅僅兩年后,另一位專研東亞問題,并為殲-20意義撰文的學者艾布拉姆斯,就把這個數字提高到“超過700架”,接近早年美國空軍要裝備750架F-22A規劃。后面隨著美國觀察到殲-20產能一再擴張,最終出現了“1000多架”的終極數字。從四代機明確“重型機”的理念開始,不是沒有重型機突破這個數字,但殲-20的道路確實很有標志性。
▲F-22A只服役180多架讓美國空軍懊惱不已
嚴格來講,國內先后裝備的“側衛”系列重型機,數量其實已經不下千架,但型號過于繁雜,從最初的原裝版蘇-27SK,到現在的殲-16,甚至是終極四代半殲-15T,都能納入這個范疇。有趣的是,“側衛”在俄羅斯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從經過改造的蘇-27SM,到后面的蘇-30SM,甚至是蘇-35S和蘇-34,組成不可謂不復雜。中俄四代重型機都出現這種混亂,本質上是因為冷戰結束后,雙方重型機的發展節奏都被意外打亂,很多時候都是“見招拆招”。
▲殲-16是陸基“側衛”的巔峰之作
相比之下,美制F-15的服役歷程,才是正常節奏:最基礎的F-15A/B生產了400多架,其中大約400架交付美國空軍,以色列通過兩次采購獲得了零頭;升級版F-15C/D作為中堅力量,裝備了500多架;大改型號F-15E生產了500多架,其中大約一半是美國自用版(不算至今仍然存在懸念的F-15EX)。殲-20服役早期因為國產動力表現不佳,不得不使用AL-31FM作為過渡,直到渦扇-10徹底成熟后才衍生出新版本,產能也隨之大增。
▲F-15系列的早期服役過程堪稱標準
更進一步的渦扇-15上機,甚至是雙座改型殲-20S,則會在未來繼續豐富殲-20系列的子型號。相比于“側衛”在漫長的服役時間里緩慢演變,殲-20的迭代快速又猛烈,和冷戰巔峰時期的F-15分外接近,本質上是因為“側衛”并非常態,后兩者才是大國空軍發展重型機的典型。事實上,隨著殲-35走到即將服役的關口,歷史正在重復——美國空軍當年就是先服役大量F-15,然后用F-16輔佐,同時大量對外出口這款中型機。
▲F-16的核心特性是數量
如果不是冷戰結束,F-35項目又發展緩慢,美國不得不在2006年拿出四代半“F-15E+”,爭奪高端戰斗機市場,F-15本應該是由極少數國家分享的頂尖裝備。這與冷戰結束前蘇-27并未出口,現在殲-20也不考慮外貿市場的做法,基本一致。說白了,參照美蘇巔峰時期的經驗,“殲-20生產1000多架”并不是很夸張的數字。而這款重型五代機,在獲得先進作戰體系的加成,又有足夠龐大的裝備數量支撐后,效果可想而知——既然數年前殲-20微露鋒芒,就讓美國空軍畏懼不已,那么未來1000架殲-20的驚喜就不會小。
▲殲-35的未來非常值得期待
相比之下,量產在即的殲-35則與F-16的發展路徑類似,正好能銜接五、六代機的裝備發展空檔,也就是在未來殲-20生產步入尾聲,殲-36又尚未大規模量產時,扛起戰斗機更新換代,并對外出口的重任——當年F-16就是這么填上F-15和F-22A的空檔的。只不過,這一幕是美國航空工業的巔峰,F-22A后面受冷戰結束的影響,半途而廢,而對中航工業來說,輝煌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