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技術的世界中,有一些真正的謎團,即便在戰爭結束幾十年后,仍持續吸引著研究者的注意。其中之一便是“Kugelpanzerr”——德國制造的“球形坦克”或“坦克球”,其歷史至今仍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之下。這款異乎尋常的裝甲車輛如今仍存世,既是對戰爭年代軍事工程創意的一個奇妙見證,也體現了當時科技發展的局限性。
“Kugelpanzer”(庫格爾坦克)在庫賓卡裝甲博物館
今天,我們的研究主要依賴于現存的唯一實物和極為稀少的歷史記錄,以便嘗試還原這臺獨一無二機器在戰場上的用途。盡管信息碎片化,但現有資料仍能描繪出二戰時期裝甲技術發展中一個極為特殊的分支。
發現歷史
“Kugelpanzer”的唯一已知實物由蘇聯紅軍于1945年發現,據推測地點為滿洲地區。另有一種說法認為該坦克是在德國的庫默斯多夫試驗場被俘獲的——這是第三帝國的一處秘密軍事基地,許多實驗性軍用設備都在此接受測試。被俘后,這臺機器被送往蘇聯并接受了全面研究。
庫賓卡裝甲博物館中的Kugelpanzer(2025年)
截至2025年,這臺獨一無二的“Kugelpanzer”仍收藏在莫斯科庫賓卡的坦克博物館中,編號為37號。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專家們成功修復了它的原始涂裝,從中得到了關于結構的更多信息。然而關于它的設計和用途的文件幾乎完全缺失,這也使得“Kugelpanzer”成為20世紀軍事工程中最神秘的產物之一。
技術參數與結構特點
“Kugelpanzer”是一種緊湊型、單人操作的裝甲運輸工具,重約1.8噸,車長約1.7米,高度1.5米。外觀近似一個鋼鐵球體,車體外殼由約5毫米厚的裝甲鋼構成,可能能提供對槍彈與破片的基本防護,同時保持較低的重量。
結構比例圖示:
其動力系統為一臺單缸二沖程發動機,輸出功率在18.4–22千瓦之間(約24.7–29.5馬力),最大時速可達50公里/小時。獨特的設計是其尾部裝有一個可轉向的支撐輪,使得整車的重心偏離主輪軸,從而獲得極佳的機動性。據信,不復存在的發動機位于駕駛員座椅下方或其后方
推測用途與功能
根據其結構特點,研究者們提出了幾種假設性用途。最普遍的觀點認為,它是為輕型偵察任務而設計,因其緊湊結構和高度機動性,適合在敵后或狹窄地形中執行觀察任務。其小巧球形外觀也使其成為敵人難以識別和瞄準的目標。
觀察孔:
車輛設有一條觀察縫,用于駕駛員查看前方路況。
還有人認為它可能用于排雷作業:在部隊前方推進,通過其重量觸發地雷以清除道路。此外,它也可能被當作裝甲庇護所或是臨時固定火力點/掩體使用。
后部穩定輪:
為了保持平衡,其尾部裝備了一個小型的支撐輪。關于是否裝備武器,目前仍無法確定——由于缺乏相關文件,我們不清楚設計者是否打算為其配備槍械。
歷史對比與原型參考
早在“Kugelpanzer”出現之前,球形戰斗機器的概念就已經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曾試驗過一種被稱作“滾動盾牌”的設備(法語:“bouclier roulant”)。1936年,美國《大眾科學》雜志還刊登過一位得克薩斯發明家提出的“滾動戰車”設想,該裝置設計為載有三名乘員并配備三挺機槍的巨型球形戰車。
比例模型:圖為建模者詹姆斯·斯佩爾米爾(James Spelmir)制作的1:72比例“Kugelpanzer”模型。
然而,與這些較為幻想化的項目相比,“Kugelpanzer”顯得更緊湊、更加實際,似乎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曾被制造與測試。它綜合了多種裝甲理念,形成了這一獨一無二的機械體。
仍在進行的研究
進入21世紀后,人們對“Kugelpanzer”的興趣依然不減。現代研究人員繼續分析這臺現存實物,應用新型材料檢測與結構分析技術,期望能夠揭開其更多制造細節與實際用途。
全面評估:
目前已有多個研究機構對其外殼、涂裝、焊接工藝等進行了詳細研究。
未來的研究或許能幫助揭示圍繞“Kugelpanzer”的諸多謎團。而在現階段,這輛“球形坦克”仍是軍事史上最令人著迷的遺物之一,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下,在物資極度匱乏與戰事壓力巨大之下,人們在武器設計方面的奇思妙想與非傳統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