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的“欠債比例”就像人的血壓,高不高得看體質
想象一下,車企的負債率就像咱們的血壓值。血壓太高容易爆血管,但常年健身的人血壓高一點可能也沒事。汽車行業天生就是個“燒錢大戶”,搞研發、建工廠、造新車,樣樣都得砸錢,所以車企普遍欠債多其實很正常。不過就像人一樣,有的車企是“虛胖”(欠債多但還不起),有的卻是“肌肉型”(欠債多但能賺錢),關鍵得看欠的是什么債、還不還得起。
全球車企:老牌豪強“血壓”偏高,特斯拉成了養生達人
咱們先看看國際大廠們的“體檢報告”。
福特、通用這些老牌車企
,負債率都在80%左右晃悠,活像血壓偏高的中年人。為啥這么高?因為它們家底厚實——全球幾十個工廠、上百年的技術積累,這些都是真金白銀堆出來的。比如福特,2024年負債率84.27%,比去年還降了0.07%,說明它雖然背著“房貸”(工廠、設備),但好歹在慢慢還。
大眾、豐田
這些巨頭負債率在60%-70%之間,像是常年應酬的商務人士,壓力大但還能扛得住。有意思的是,特斯拉負債率只有39.64%,在一群老大哥里像個天天健身的90后——它走的是輕資產路線,工廠少、賣車快,現金流嘩嘩的,自然不用欠那么多錢。
國內車企的對比
:
奇瑞
(負債率88.64%)像是個剛創業的年輕人,為了擴張猛借錢,結果書包越背越沉。
賽力斯
雖然負債率87.38%,但2025年一季度直接“減肥”10個百分點,像是突然找到了賺錢門路,開始甩掉包袱。
比亞迪、上汽
這些“中不溜秋”的選手,負債率60%多,既不像奇瑞那么激進,也沒特斯拉那么瀟灑,更像穩扎穩打的普通上班族。
欠債多不可怕,可怕的是“利息債”壓身
判斷車企健康不健康,光看負債率不夠,得扒開賬本看細節——
欠的錢要不要付利息
?
國外車企的“硬傷”
:豐田、福特、本田這些大佬,60%以上的債務都是要付利息的貸款或債券(有息負債占比超60%),相當于每個月工資還沒到手,先得還信用卡利息。比如豐田,2024年總負債2.7萬億,其中1.8萬億是貸款,每年光利息就得燒掉不少利潤。
國內車企的“聰明操作”
:比亞迪、賽力斯這些企業,有息負債占比不到5%,基本不靠貸款,而是“賒賬”(應付賬款)。比如比亞迪2024年欠供應商2440億,但這些都是不用付利息的“人情債”,只要按時還上,壓力小很多。
舉個栗子
:
- 國外車企像開信用卡買房的“房奴”,月月還利息;
- 國內車企像找親戚朋友借錢的“精明人”,暫時不用付利息,但得維持好人緣。
多少負債率算合理?記住三個“關鍵點”
60%-80%是常態
:汽車行業重資產,負債率低于60%可能太保守(像特斯拉是個例外),高于80%要警惕(如奇瑞)。
有息負債別超30%
:如果貸款占比太高(像豐田68%),賺的錢可能全填了利息窟窿。
看趨勢比看數字重要
:賽力斯一季度負債率猛降10%,說明經營改善;通用負債率連年上漲,就像透支信用卡買奢侈品,風險越來越大。
國內車企的“拖延癥”是好是壞?
國內車企還有個特點——
喜歡拖供應商的賬期
。比如長安平均205天才給供應商結賬,蔚來也要195天,相當于讓供應商白干半年多。這么做雖然能省現金流,但風險也不小:
好處
:手里留著現金,可以搞研發、擴產能,比如賽力斯靠著“拖賬期”,一季度負債率大降10%。
壞處
:供應商被拖急了可能斷供,就像你總找朋友借錢不還,最后人家連電話都不接了。奇瑞、長安應付賬款占營收近50%,相當于一半的生意款都欠著,長期下去可能影響供應鏈穩定。
做生意的都知道,你做不了欠賬,沒人跟你玩,生意做不大,因為大家都是互相欠來欠去,但是如果我讓墊款,我可能更喜歡跟比亞迪、吉利這些回款周期快的公司合作,安全省心。
對比國外
:大眾、斯特蘭蒂斯這些企業,有息負債占比低(27%-32%),但也不怎么拖供應商賬期,更像是“既不欠銀行,也不坑伙伴”的老實人。
國內外車企,要時刻保持思考力,把借來的錢進行錢生錢
國外車企的優勢
:規模大、品牌硬,哪怕負債高也能靠全球市場分攤風險(如大眾3.4萬億負債,但營收也高達2.5萬億)。
國內車企的絕活
:擅長“無息負債”(拖賬期)+快速轉型。比如比亞迪一邊欠著供應商錢,一邊狂賣電動車,用賺來的錢還債,形成良性循環。
共同的風險
:如果車賣不動了,高負債立馬變成“暴雷點”。比如蔚來銷量只有22萬輛,但有息負債占比22%,相當于小個子扛大包,走不穩就容易摔跤。
普通人怎么理解這些數字?
打個比方:車企就像開餐館的老板。
負債率
=開店借了多少錢(裝修、廚具)
有息負債
=找銀行借的帶利息貸款
應付賬款
=欠菜市場老板的買菜錢
好的餐館
:借錢少(特斯拉)、或者借錢多但能快速翻臺賺錢(比亞迪)。
危險的餐館
:借高利貸裝修(福特)、賒賬太多被供應商斷供(奇瑞)。
總結
車企負債率高不高,就像評價一個人胖不胖——不能光看體重,得看是肌肉還是肥肉。
60%-80%的負債率正常,但有息負債別超過30%
,同時盯著車企能不能“邊借錢邊賺錢”。國內車企雖然數字看著高,但勝在“欠債不用利息”;國外老牌車企底子厚,但背著沉重的利息包袱。未來誰能在高負債和穩經營之間走好鋼絲,誰就能在電動車大戰中活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