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三個特點:資金密集、人才密集、產業密集。
造一臺車出來,需要先設計好上萬個零部件,然后拉到數十億打造的工廠中進行復雜的安裝,然后交稅、拉到重金投資的4S店中一臺一臺賣。
結果就是,車企都是“欠一屁股債”。
不過,在企業中有一個衡量“一屁股債”的指標,叫“負債率”,這個負債率是上市公司允許出現的數據,而且對于汽車這種密集型的產業來說,車企的負債率,都不低。
比如說全球頂級企業,做得比較好的是豐田,負債率控制在60%左右,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已經是極其好的數據了。
畢竟豐田的全球銷量大、規模效應明顯,而且豐田的生產方式很少產生浪費。
負債率超過65%的全球企業有大眾、通用、福特,雖然負債率高,但從來沒有一個人敢質疑他們“會不會倒閉”。
原因很簡單,時間作為最好的朋友,這些企業都已經經過了至少半個世紀(參數丨圖片)的驗證,無論是產品性能、產品質量、汽車文化以及用戶口碑,這些品牌在全球市場都有上億的用戶正向口碑。
國內車企方面,負債率也是“嘎嘎猛”。
長城、上汽、長安這些頭部企業的負債率都在60%以上,比亞迪的負債是77%左右,總得來說一件事兒:
做汽車的,負債率就沒有不高的,無非就是“高”和“更高”的區別,也僅此而已。
為什么車企的負債這么高?主要還是用錢的地方太多了,想把錢“存夠了”再造車,那基本上都沒戲,比如說建個工廠十幾個億,研發一臺車10個億,布局10臺車就是50個億。
加上營銷、人才儲備、囤貨等等,想干成事兒至少得有1000億資金儲備吧,回頭來看,哪一家企業都沒有這么大的資金儲備。
很早之前蔚來的李斌就說過:知道造車花錢,但沒想到這么花錢!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負債率越高,就說明車企越“敢干”,干出來成績就活下去成功了,干不出來成績就爆雷了。
傳統車企,基本上沒有爆雷的,為什么?
原因很簡單,傳統車企是“刀山火海”滾出來的選手,對資金控制有自己的約束力,比如說福特這樣的全球企業,負債率已經超過了85%,也沒出啥事兒。
85%什么概念?100塊錢里有85塊錢都是借的,自己只有15塊錢干事兒。
15塊錢干100塊錢的活兒,福特也活了這么多年,而且也造出來了烈馬、野馬、猛禽這種強勢的車型,國內市場曾經對福特的認可度無比高。
另一家負債率75%左右的車企通用汽車,去年在全球市場的銷量依然不少!
國內企業方面,比亞迪的負債率是77%左右,賽力斯是86%左右,奇瑞汽車是92%左右,那又如何?
奇瑞、賽力斯、比亞迪這三家企業去年可以說是中國車市的當紅炸子雞,奇瑞油車、電車、海外市場三條腿穩穩走路,賽力斯更是成為高端市場中的強勢參與者,AITO M9秀的BBA頭皮發麻。
比亞迪更是在去年完成了400萬+銷量,一個比一個恐怖。
說白了,這些會玩的車企就是在“主動控制負債率”,讓其在可控范圍內,用撬動資金的方式來完成自己短期內的銷量目標。
國內的電動化市場需求、出口需求,無一不需要強大的資金推動,這種資金需求是數千億級別,沒有一家企業能拿出來。
拿不出來就不做了嗎?完全不是,有前瞻的企業會使用借貸的方式來完成銷量目標,流動起來的資金才有價值,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企業的負債率都很高。
保證這種負債率穩定的前提,是應該擁有不錯的市場口碑、產品實力也要強。
所以退一步來看,國內的奇瑞、AITO、比亞迪,在各自的市場中實力強悍,全球市場方面,福特、通用這些企業同樣亮點十足。
沒錯兒,車企的負債率高了,但我們也得知道,負債率高的前提,是車企拿去研發新車新技術,囤新技術做技術壁壘,養工程師去了,這樣的高負債率換來的是良性發展。
所以,這些企業即便是只用30塊錢干了100塊錢的事兒,但是依然有健康的未來可以運營,畢竟用負債率換技術換市場,也是汽車圈都在做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