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節奏越來越快、信息越來越密集的時代,遇到難事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常態。
面對困難,我們容易慌亂、容易焦慮、容易盲目做出反應。
但在《毛選》里處處都傳遞出這樣一種非常理智并且很踏實的智慧:當遇到棘手的事情時,首先把心緒穩定下來,接著再去采取行動。
毛主席的戰略與方法,并非是“咬緊牙關硬撐著”這種行為,也不是“自己給自己打氣鼓勁”那種話。
它是以對當前實際情況的深刻剖析為基礎,對人類的本性有著明確的了解,對問題的結構進行了全面的鉆研。
所以這種方法就像一把銳利的寶劍一樣,能夠精準地把劍刃刺入問題的要害之處,進而展現出它獨有的聰慧與威力,讓人欽佩不已。
“定心”的邏輯起點
《毛選》中時常能感受到毛主席在應對重大挑戰時所展現出的那種沉著。
例如“兵來將去抵擋,水來土去遮掩”,又如“戰略上把敵人看得弱小一些,戰術上把敵人看作重要對象”。
平靜心態不僅僅是一種情緒上的自我調節,更是一種讓思維從混亂、焦慮、恐懼的狀態中解脫出來的方式,從而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理性地對整體局勢進行分析。
以1946年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為例。
國民黨兵力優勢較為明顯,在輿論方面,普遍地對共產黨持著不太抱有樂觀期待的態度。
但毛主席沒有陷入“草木皆兵”。
他于延安窯洞中,帶領干部們,日夜進行開會,不斷地做著思想動員工作,著重強調“打得一拳開,以免百拳至”。
難事當前,他的“定心”在于:分析敵我之間的力量對比;評估各個戰區的態勢;定下“以空間來換取時間”、“打運動方面的戰”的基本戰略,確保隊伍,不會自己擾亂陣腳。
這并非盲目地自信,而是在冷靜地對形勢進行分析之后,才有所選擇地發起攻擊。
“再動手”,是有效行動的前提
很多人遇到難題,容易陷入“要么不敢做,要么一頭扎進去瞎忙”的誤區。
成敗往往不在能力,而在于行動之前有沒有“定心”--有沒有清楚自己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
毛主席深知,解決問題最忌諱的就是頭腦發熱。
“定心”后才能“動手”而“動手”的每一步都要有順序、有重點、有方法。
1949年,淮海戰役爆發,百萬大軍展開激烈對決,后勤方面的壓力極其巨大。
國民黨怎么也未曾想到,共軍竟然能夠堅持支撐下來。
毛主席并沒有下達“死命令”,而是反復強調:要相信群眾、依靠后方、分段殲敵。
前線遇到補給困境的時候,毛主席冷靜地分析原因,堅信“只要民心在,問題就能解決”,調集各地支前力量,保證了戰役勝利。
每一個大決策前,毛主席都要把所有變量,好好地想清楚,接下來才會下手,這恰恰是“定心后動手”的極為極致的體現。
“定心”其實是對自我和局勢的精準把控
現代社會,遇到難事,常常是情緒方面的問題,認知層面的問題和行動上的失序相互疊加的結果。
例如在創業時遭遇重大挫敗,第一反應往往是:對自我產生懷疑,向環境進行抱怨,甚至匆忙地進行轉型。
反觀毛主席的做法,首先是“定心”——清晰地梳理,外部的環境,內部的資源,自身的短板,敵我之間的優劣。
只有將復雜的局勢進行拆解,把前因后果弄明白,才能夠邁出穩健的下一步。
在《實踐論》《矛盾論》這些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代表作里,反復強調“要一分為二看問題”、“要抓主要矛盾”。
真正的“定心”其實是抓住最重要的那條主線。
當外部世界,變幻莫測、身陷困局時,能不能問自己:最大最核心的矛盾是,什么?我的主攻方向在,哪里?哪些可以不做,哪些必須立刻行動?
“定心”的底層能力是自我“抽身
很多人誤以為“定心”就是“忍耐”。
但毛主席所講的“定心”更像是一種心理層面的“抽身”——從局部的混亂中跳脫出來,從而清晰地看清全局的規律。
他不糾纏于局部的得失,而是關注大方向。
比如1957年反右擴大化危機,毛主席并未回避問題,而是冷靜地進行了分析:社會各階層所存在的焦慮,黨內外之間的矛盾,以及社會輿論所產生的波動。
他并非被情緒所裹挾,也并非憑借權力去“壓”服而是通過對經驗進行總結、對政策予以調整,從而找尋到新的平衡。
現代人面對工作壓力,家庭危機,人際沖突,亦是如此。
定心實際上就是跳出當下的情緒,以更為宏觀的方式、角度來把控整個局面。
并非每個人都能夠在一夜之間就想清楚,但只要能夠學會“暫停、抽離理清主線”,實際上已然具備了毛主席那種“定心”的初步能力。
“定心再動手”,是戰略眼光與戰術執行的結合
很多成功的組織和個人,未必是最聰明的人,但一定是能在混亂和壓力中“定心”的人。
企業決策時遇到市場驟變,最忌亂投醫。
優秀領導者往往在動手前本能地“定心”--集思廣益,冷靜分析,排除無關緊要的干擾和情緒,接下來再展開有序的行動。
再來看那些未能成功的案例,常常并不是敗在“技術”也不是輸在“努力”而是沒能于關鍵時候“保持冷靜”。
一旦開始慌張起來,決定就會變得猶豫不決;一旦變得沖動起來,就很容易走上彎路。
最后
所以,《毛選》里“遇到難事,先定心再動手”,絕不是一句勵志語錄,更不是消極等待的借口,而是一種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方法論。
它希望我們,在感到焦慮、害怕的時候,首先把心情平靜下來,學會用整體的眼光,去分析困難;
接下來對問題進行拆解,牢牢把握關鍵所在;隨后再井然有序、循序漸進地開始行動。
毛主席的定心,不是“迷信命運”,而是“信仰理性”。
而“動手”前的定心,才是每一次高效解決難題的源頭活水。
所以難事來臨,不妨先學毛主席:定心如磐,再動手如風。
把復雜問題拆解,把心態穩住,把行動變得有力,這才是解決難題的硬核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