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 起
善念里帶著你的情緒,我們每起一個善念,就會在心地中留下一個好的種子,起了一個惡念,會在心地留下壞的種子。遇到適當的因緣,就會開花結果。
善的種子結的是快樂和吉祥;惡種子結的果實是苦惱和災厄。所以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開不了心地。”
我們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起一個念頭,都是在種因,根據所種的善因或惡因不同,都會感到不同的果報。
一切現象都是福報示現
具體地說,有什么樣的善因,就有什么樣的福報;有什么樣的惡因,就有什么樣的苦報,這都是一定的。
宋代的高僧法演禪師說得好:“福不可以享受到盡頭,假如福享受盡了,幸福和快樂的泉源就會枯竭!”
所以,要好好愛惜我們的福,絕不暴殄天物或丟棄任何能用的東西。
例如:我們絕不剩過多的飯菜,每餐都不可在碗里留下飯粒。吃剩下的飯菜寧可留到下一餐食用,千萬不可吃得過飽。吃得過飽和丟棄食物都是折福。
不但飲食方面要惜福,其他日常衣著和用具也都要惜福,不要看到東西就想買。因為如果買的東西不實用,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
買東西也不是便宜的就好,要考慮到東西的價錢和品質耐用是否恰當,同時要敬惜字紙,不要隨便或丟棄字紙。
積微善 成大德
《法句經》中說:“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小善不積,無以成圣。莫輕小惡,以為無罪,小惡所積,足以滅身。”
總而言之,要時時養成敬事惜物的心。
所以聰明的人喜歡施舍,而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舍。當他接受別人的施舍時,他是為了廣結善緣,而且會很快把所接受的財物又轉施出去。
真正會施舍的人不會愛好名利,而且不貪求福報。因為如果為了求功德而行善,為了福報而施舍,那么他施舍的善行將是虛偽而且有煩惱的。
行善希望果報和名利,只不過是利己主義為求其私心之滿足所做的表現而已。
所以我們施舍行善時,要把積功德的念頭和貪求名利果報的意識一并摒棄,這才是真正的大施舍。這種無心的善行才是最自然、最高尚的。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施舍不為人知,才是真正的善行。只施舍了財物,而不能舍棄了名利,并不是完全的施舍。
你的善良里,藏著你的福報
所以說:心地清凈才是真正的施舍,心地清凈才是最大的福氣。
菩提心是我們一輩子要修習的妙法,嚴格來說,菩提心不單單是這一輩子要修習的法,而是生生世世要修習的妙法,是我們成佛之間都要修持的法。
行善意之舉的人,看似笨拙的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但其實是一種深藏的遠見。
我們做的善事,發的善心,不會立刻見效,但是實際上,已然惠澤了他人。這種惠澤,反過來又惠澤了我們自己,成全了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家人。
心自清凈 福田自來
“三心未了水難消,一念不生金易化。”
這意思就是說:有了貪心、憎恨心和愚癡心的人,縱使別人只給你一杯白開水,你把白開水喝下去也是很難消化的,應生菩提心,一念不動,方能當下自在。
假如你心地清凈,沒有絲毫的妄念,縱使別人給你貴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勤積福德比享受福報好多了,所以先圣先賢都教導我們要努力行善助人。
例如:印送經書,修建寺院、造橋鋪路、救災濟貧、待人寬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賢、見寒施衣、見饑施食、見病苦施舍藥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煩熱,點夜燈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過河等。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我們每個人的大福報,從心,從這個方寸之心來取覓,感無不通。
所以一切福田是來自于我們的心地,也就是你存什么心,你用這個心有什么行為出來。
每個人都想得到福田,我們怎樣去創造一種好的命運?一定要從修心養性開始,從心地的料理開始。
聲明:圖、文、音樂來源網絡轉載,版權屬原創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