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古代的家具,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雕花大床、太師椅或者八仙桌。但你知道嗎,古人臥室里還有一樣不起眼的“神器”——春凳。乍一聽這名字,可能有人會聯想到“春宮圖”之類的曖昧物件,但實際上,它可是古代生活中既實用又講究的家具。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條看似普通的凳子,到底藏著多少古人的智慧。
春凳長啥樣?名字背后有講究
春凳的外形其實很簡單,就是個長條木凳,長度大約能坐兩個人,通常擺在床尾或者床邊。但它的材料和名字可不簡單。古人多用椿木制作,一來椿木質地堅硬不易變形,二來這種木頭自帶清香,能驅蟲防蛀。至于“春凳”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它常用于春日郊游,另一種說法則是“椿木”諧音演變而來。
別看它結構簡單,設計卻暗藏小心機。比如凳面寬度比普通凳子大,既能坐人又能躺臥;高度與床榻平齊,方便隨手放置衣物。這種細節上的考量,恰恰體現了古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古人的“社交神器”
現代人招待朋友,客廳沙發一坐,咖啡奶茶一泡,輕松又自在??晒糯v究“男女有別”“內外分明”,臥室是絕對的私密空間?!抖Y記》里就明確說:“外言不入于閫,內言不出于閫”——連說話聲都不能隨便傳出閨房。但要是遇上閨蜜串門,或者丈夫的同窗突然造訪,總不能讓客人干站著吧?
這時候春凳就派上大用場了。唐代《酉陽雜俎》里提到,有戶人家的小姐接待手帕交,“共坐春凳,私語至夜”。既不用讓客人上床失了體統,又能保持親切交談的距離。尤其是對未出嫁的姑娘來說,春凳簡直就是“閨房社交禮儀”的救星——既能和密友說悄悄話,又不會讓人落下“隨意待客”的話柄。
衣服太多沒處放?春凳來幫忙
古代人穿衣服可比現代麻煩多了。就拿宋代貴婦來說,中單、褙子、羅裙、披帛……里里外外四五層。晚上睡覺時,這些衣服總不能全堆在床上。春凳的第二個妙用就顯現了——當臨時衣架。
《長物志》里記載,明代文人會把春凳放在床尾,“夜置衣衫其上,晨起無皺”。脫下來的外袍整整齊齊鋪在凳面,第二天穿著體面不說,半夜起來上廁所也不用摸黑找衣服。甚至有些講究人家,還會在春凳上鋪一層絲綢,既防木頭硌壞衣料,又能讓衣服沾上淡淡的檀香味。
古人的“戶外躺椅”
你以為春凳只能待在臥室?那就小看它了。古代文人雅士春游時,經常把這凳子搬上馬車?!肚迕魃虾訄D》里就能看到,汴河邊的茶攤旁,有人直接躺在條凳上曬太陽。比起硬邦邦的石凳,春凳寬大的凳面簡直舒服得像現代躺椅。
更絕的是,它還能當臨時書案。清代畫家鄭板橋有幅《山齋春曉圖》,畫的就是他在郊外把春凳當畫架,鋪開宣紙即興作畫的場景。難怪有人說,春凳是古代版的“多功能家具”——室內能會客,郊游能躺平,關鍵時刻還能當工作臺。
從春凳到嬰兒床:一場跨越千年的改造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的嬰兒床,竟然和春凳有血緣關系?這事兒聽起來離譜,但細想還真有道理。古代的春凳本就接近單人床尺寸,加上四周加高圍欄,不就是嬰兒床的雛形嗎?
明代《天水冰山錄》里記錄過嚴嵩被抄家時的物品,其中就有“雕花春凳三張,長四尺五寸”——換算成現代單位約1.5米,和現在的嬰兒床長度幾乎一致。到了清代,江南地區開始出現帶護欄的改良春凳,專門給幼兒睡覺用。這種設計既避免了孩子和大人同床的安全隱患,又延續了春凳便攜的特點??梢哉f,古人早在幾百年前,就琢磨出了“分床睡”的科學育兒理念。
結語
如今的春凳雖然淡出了日常生活,但它早已化身為邊榻、飄窗臺甚至懶人沙發,悄悄活在每個家庭的角落。一條看似普通的凳子,承載的是古人對禮儀的堅持、對實用的追求,還有那份“螺螄殼里做道場”的生活智慧。下次當你把衣服隨手丟在床尾凳上時,不妨想想——這可是傳承了千年的風雅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